chapter1
朋友发来消息:咱小学班里有个同学,前几天出车祸走了。
小学毕业十年,甚是久远,努力地回想了一下,哦,对,是那个跋扈的少年。
但这遥远而平淡的印象,以及早已信奉情绪是最无用的方式,于是我的反应也平淡得近乎冷漠。
“嗯,知道了。”
chapter2
细细一想,最近有不少朋友都跟我谈及买保险。
从前说起保险,大部分人还是很排斥。“死推销的”这个称谓,印象里就是指卖保险的。而现在,问起为什么要买保险,无一例外的,都是“怕死”“病不起”。
朋友说,这年头的人,都很惜命吧。
而我在想,或许以前的人,不是不惜命,而是在他们的观念里,有比生命更要紧的东西。这并不是说这个时代的人没有了所谓的精神追求,恰恰相反,从前的人,有太多是不够爱惜、也没有余力爱惜自己生命的。
但或者,我更希望的是,从前的人也惜命,只是用另一种我们无法理解、无法再去体验的方式。
chapter3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开始有了轻松筹。背后是否轻松,其实不愿去细想。每每朋友圈出现这样的链接,总想选择性屏蔽、忽略,总觉得,看到了之后,会很丧。
很久以前就知道无常这回事,那时候还是停留在全校师生募捐或是新闻报道后社会热心人士捐款的阶段,而网络发达的今天,那些脆弱、那些意外,都能在一夜之间,被毫无关系的人所了解。
大概这样的链接太多,多到让人开始习惯,甚至麻木,哪怕链接的背后,是生命,是对明天的渴求。
有一段时间在想,很庆幸网络如此发达,让一切看起来还有希望。但又明白,在意外面前,眼泪救赎不了什么,脆弱和难过也是最无能为力的方式。
所以,这大概就是朋友说的,在意外面前,钱才是最大的安全感,才是最有用的方式。
是吧。
chapter4
想起之前打过一场辩论赛,关于是否支持安乐死的话题,对方辩友似乎太把情感带入了,聊起来她爷爷临终前受尽病痛折磨,最后家人决定安乐死。
盘问环节时,我平静地说了一句,请问对方辩友,今天我们讨论的是该不该,目前国家法律暂时不支持安乐死,那么,你描述的事例能作为佐证吗?
赛后,师姐说,你太较真了,不应该用你的知识去伤害别人的情感。既然你都知道今天我们在讨论的问题是该不该,那你为什么还要去纠结这些。
我无言,那一刻突然明白,在很多事情面前,感性真的可以占上风,理性有时候真的是淡漠。
但实际上,在意外面前,感性真的最无用。
chapter5
三年前,高中一个同学给我发了十几条语音,在线直播自杀的既视感。
后来才知道,当天她给班里的同学都群发了。
那时候我正看着轻松筹的内容,一连进来十几条语音,瞬间慌乱。
我不知道一个人需要经历怎样的打击才想要去放弃生活、放弃自己,后来那个同学住院期间一直持续不断地给我、或是群发各种继续企图自杀的消息,终于有一天,理性抑或冷漠,我选择了拉黑。
你一直想要结束的今天,不过是轻松筹里的那些人渴望的明天。
chapter6
四年前的暑假,我认识了一个女孩,很白,很瘦,第一次颠覆了我对“白白胖胖”这种刻板得近乎理所当然的印象,而很可惜的是,如今,我忘了她叫什么了。
那时候,朋友介绍的时候,说,这是我们班的同学,性格很好的一菇凉。
这是我老朋友了,肆子,也是特豪爽特能扯的一人,院辩的。
后来我在操场遇到她,一个人在角落里哭得不能自已。
她说,“肆子,你说,人为什么要活着?”
我一时语塞,不知所措,近乎诡辩,“那人为什么不活着呢,活着多好啊。”
她说,“是吗?真羡慕你,每天都这么开开心心的。”
我说,“如果没什么事好不开心的,为什么要不开心呢?”
再往后,我没有再见过她,只是听说退学了。
如今甚至都想不起她的模样,可能因为这样,我也选择忘记她的名字。
只是依稀记得,14年的秋夜,操场上有点凉,月光下她一耸一耸的肩膀。
chapter7
世界很大,安放脆弱的地方真的很小。
生命无常,也不过是在一呼一吸之间。
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亦没有人喜欢丧丧的你。
纵使如此,依旧要敬畏、热爱。
如果快乐太难,那我祝你平安。
或者,如果再也见不到你,祝你早午晚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