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闻人歌
(本稿发表于公众号中制协青年工作委员会
转载请联系作者)
起始章 夜话茶园往云烟 教授拍案露真情
冬月二十,京城茶馆,
暖光、茶香,
我们沉浸在他的讲述中。
就如此刻,他与我们说到他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那是个雨夜,我和我弟沉默地坐在车里,看着玻璃上的雨刷来回刷了半个小时。之前我加了一笔钱,把那个导演突发奇想要将男主角改成反串艺人的剧本赎了回来,决定自己干。但是最大的投资方突然要撤资,随之而来是跟投的所有资方撤资,那种绝望你们是想象不到的。”
这个差点要把男主角改成反串艺人的剧本叫做《冰与火的青春》。
这次我们采访的对象正是这部电视剧的总制片人、总编剧梁振华。
除了著名编剧、制片人,他还有很多身份。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的副主任……无论哪个,都饱含着一股悠然的文人气息,带着一种赌书泼茶般宁静深远的生活态度。
可面前的梁振华,言辞中时而风趣优雅,时而慷慨激昂,双目炯炯有神,讲到动情之处,颊边亦浮出微红,也会拍案而起,说得酣畅淋漓。
他是文人,更是爱恨分明的性情中人。
如果语言和文字是武器,那他写的故事在屏幕上犹如一把利剑可以直击观众的心灵;
此刻,我们又深深感受到这份力量,深陷在其中无法自拔。
“我一向拒绝跟我的学生讲成功学。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每个人的道路都是不可复制的。有的人就是想追求平稳安定的生活,比方说当个老师、公务员,或者公司里的职员。但我从很小的时候就跟自己说,我的人生要活得多姿多彩。”
诚然,任何一篇爽文中的主角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关于梁振华的故事还得从伊始说起。
梁家有儿初长成 书画佳郎传邵阳
梁振华生于湖南邵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从小就是一个不安分且精力充沛的孩子。
上小学时,他经常旷了自习课翻墙到校外的录像厅看投影,还学会了滑冰、玩电游、打桌球,甚至自学霹雳舞。一直到大学,他都很少把精力真正放在“读书”上。
但别以为这样,就把他认作一个只知道贪玩、不专心学业的孩子。要知道除了小升初那次,他可是一路保送到完成硕博学业。
天资聪颖、深有慧根,这就是老天赐予他的“金手指”。
所谓的“学习”不应该占据成长岁月的全部,相反正是由于业余爱好的“掺和”,才显得成长更为灵动、更为多彩。
儿时,这位天才少年真正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书画。
他4岁时开始练大字,后投师于著名书法篆刻家刘一仑先生门下。一本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他曾练习了6年之久,每每提笔就陷入“走火入魔”的状态。而他对美术的执念与此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因如此,不满10岁的梁振华就成为了潇湘书画院院士,后又被吸收为邵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长大后我要当第一流的书画家。”
——这是他年少时在《小蜜蜂》杂志上发表的人生宣言。
青涩而稚嫩的梦想曾陪伴着他走过了许多难忘的懵懂岁月。如今那些誓言消散在风尘中变得难以捕捉,他亦表示深深的遗憾和怀念。
但也莫伤感于少年时理想的流逝。
我想,正是因为他对于书画的那份激情与热爱,后又通过命运之手,转移到了文学上去。
吃尽冷雨苦修炼 抓得机缘鸣惊人
写一手好字,
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能写一篇好文章,
这是梁振华在上大学时给自己立下的目标。
“说好普通话,对于我们湖南人来说可不容易。”他笑道,“到了大学,我发现在书画上碰到了瓶颈,因为机缘,让我感到最有收获的还是在文学和写作上。”
为加大阅读量和丰厚自己的文学修养,他埋头于书海中苦读两年,期间未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直至大二结束,他开始写作,猛地发现,前期的积累让他的笔头变得流畅无比。
写散文、随笔、小说、影视评论、体育评论、电影文学剧本……那时还不流行电脑打字,他都是拿笔写在纸上。稿纸整整推满了房间里的所有抽屉,凑成了百余万字的手稿。他管这个叫做“抽屉文学”,也是他修炼成一个大编剧的必经之路。
现在我们熟知的梁振华,有许多优质且成熟的高口碑作品,比如《澳门人家》、《密战》、《铁血兄弟》、《冰与火的青春》、《我的博士老公》、《神犬小七》等。
但处女作总是一个成功编剧在职业生涯中的一盏别有特殊意义的明灯。
在中国做事就是这样,第一部作品成功了,好的资源自会朝你聚拢来;但是一开始就失败了,那走这条路就难了。
在写处女作之前,梁振华是央视多部纪录片的撰稿人。2007年,央视要拍一部保密题材的电视剧。他在“第五代”摄影师、制片人王雁先生的引领下,机缘巧合地成为了这部电视剧的编剧。
两年后,这部带有“当代谍战”色彩的保密题材电视剧《密战》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破4,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这部剧播出后将近半年时间里,在国家保密部门的推动下,全国党政军机关和事业单位迅速开展大规模保密工作自查,阻止了数以百亿计因各式各样泄密可能造成的巨额国家财产损失。
“这是我人生的一次赌博式的抉择。制片人老师在跟我赌,我也在跟我自己赌。虽然结果是成功的,但我发现,那时刚入行,并没有掌握电视剧的真正规律,就靠自己的才华和聪明劲在写。要真正懂行,没有那么容易。”
从第一部剧入行到至今,梁振华的原创题材丰富、类型多元。有当代谍战剧、青春励志剧、温情宠物剧、历史传奇剧、创业奋斗剧、古装科幻剧……他总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力,谁也想不到他的下一部作品会讲什么。
“那您有对哪一类题材特别钟爱,或者有自己独有的情怀在里面吗?”
“这个倒还好。有很多编剧愿意写自己擅长的题材,我更愿意跳出舒适区,去挑战多元化的作品。每次接到创作任务,即使一开始不熟悉,但我会跟我的搭档去搜集资料、实地走访来慢慢搭建起作品中的世界。好的作品,是用心和思考孵化而来的。”
说到此处,梁振华也跟我们透露,他的又一部原创作品《妈妈在等你》将会在明年3月份开机。故事讲的是在万物萧瑟的东北农村,一个含辛茹苦的妈妈用四分之一个世纪把五个半孩子养育成人的故事。
对他而言,这又是一个陌生的题材领域。但他信守一点,人这一辈子,一定要为自己的母亲做点什么事。他要把这部作品献给我们共同的母亲。
不忍心血付东流 文兼武官走花路
“从业这么多年,发过最大一次火是在一个电影剧本的讨论会。当时多方坐下来一起开会,制片公司一个90后的责编(当时应该是20岁左右,还在公司实习)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唾沫横飞把剧本批得一无是处,最后轻描淡写地说这个本子从头到尾都不行,全部要重写。当时,我站了起来,对这个责编说:请你闭嘴,从现在开始,我拒绝跟你再有一个字的交流。所有的人都沉默。我拂袖而去。剧本有问题当然可以改,我不可能拒绝听取意见,但拒绝对创作者和专业的漠视与不尊重。这件事对我有两个影响,第一,从此之后我几乎不再涉足电影剧本创作,因为在我有限的经历里,电影基本没编剧什么事;第二,遇到不尊重创作者和创作的合作方,毫不犹豫选择离开。”
看得出来,每当他说起现在市场上对于“创作者不公”的现象时,心情不免有些激动。
“《冰与火的青春》那次,我就在想,制片方和导演对已经有了成熟作品的大学老师提出如此无礼、不尊重人的要求,那你让那些刚毕业入行的年轻编剧们怎么办?”
电视剧《冰与火的青春》是梁振华从编剧到制片人的第一部作品。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决定直面市场,以一个制片人的身份来保护创作,身体力行,用实践来尊重这些“拿青春和生命在写作”的人。
“说实话,当一个纯粹的编剧是很幸福的。但因为话语权不对等,导致作品的生态一次一次偏离了我们想追求的方向。在这个情况下,有些编剧就想着让作品尽量按着自己的意愿健康地成长,我是当中一个。不管是做编剧还是制片人,坚持这两个字,就应该是从业的第一信条。有人问我,坚持到底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很简单——如果不坚持,将不会有任何意义。我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同行,能读懂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他的编剧团队里,培养了五六个骨干,没有一个人是枪手,实践最短的也跟了他六七年。因为有着极高的默契度,在人品和能力上彼此之间高度信任。整个团队始终甘苦与共、不离不弃,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前进。
表达能力一流,知识储备足够丰厚,敢搏、敢拼、又能守住原则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再加上从读书时代起担任学生领袖(他担任过北师大研究生会主席)积累起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让梁振华不仅是一个好编剧,也能在制片人的市场上站稳脚跟。这在目前中国是极少有的。
不过,他也表示,不要轻易去劝一个编剧做制片人。每个人都有选择工作方式的自由,关键是能否承担相应的责任。创作是一件宁静的事情,一旦成为制片人,会把很多精力要投射到创作之外,要处理、面对的事绝大多数都不是文字和创作逻辑,压力不是小了,而是大得多——“除了直面,别无选择”。
传奇澳门抒华夏 神偷岁月不偷心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的纪念日。
而此刻由他作为总编剧的电视剧《澳门人家》正在中央一套的黄金档热播得如火如荼,开播后酷云指数排名第一,国家广电总局最近发布的中国视听大数据更是显示:《澳门人家》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在同期播出的黄金档央视卫视电视剧中稳居榜首。
作为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的一个献礼之作,梁振华通过书写澳门三湾斜街上的百年老店“梁记饼店”中三代人的故事,全景展示了澳门回归祖国前后的发展变迁,揭示了“有信、有心、有信心”的华夏精神。
此般兼具艺术华彩和现实意义的作品,各个媒体自发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报》12月17日头版发表了署名任仲平的关于澳门回归的长篇社评,文中用了一整段篇幅来评价电视剧《澳门回归》,这是极其罕见的。
梁振华曾在多次专访中说到,他是因为电影《岁月神偷》才找了写《澳门人家》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将近10年前看到的香港电影他看了有不下十遍,深受触动。《澳门人家》里三湾斜街的杏仁饼铺的老板梁鼎文和《岁月神偷》中香港深水埗的鞋匠罗爸爸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主演都是任达华先生。
梁振华告诉我们,在2017年的一个午后,他有幸请到了《岁月神偷》的导演罗启锐先生来北师大的课堂中分享他的创作心得。
命运之手让他们就此结下深深的缘分。后来任达华先生看到《澳门人家》的剧本时,深有感触,第一时间欣然接下了这个主演。
“《岁月神偷》里家长里短、细水长流的岁月故事,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澳门回归’这四个字很恢弘,而亲情是亘古不变、温暖细腻的主题。我把宏大与细腻相结合,让观众在我的故事里寻根。这个根,是岁月人心之根,也是民族文化之根。”
深聊至此,案几上小炉里的暖茶不知新倒了几轮。
我们还在回味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
我先前就读过他的散文,细细品之,自认为其中有着道家那般对于过去岁月的释怀和宁静纯白生活的向往;
作为学者和导师,他也有着儒家中“温柔敦厚”的气华和风度;
在影视实践舞台,他亦如法家,做个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忠于自己的运作规则和底线;
而对于创作,他又信仰墨家的海纳百川,敞开胸襟、勇于挑战各种各样的题材。
茶馆,宴席,幸而皆为性情中人成就了一段佳话。
他很喜欢《岁月神偷》里的一句台词:
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
好在岁月不曾偷走他的心。
我说的,是他在文学创作上。
当然,在为人处世上,亦然。
(本稿发表于公众号中制协青年工作委员会
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