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前两篇文章的反响与我的心理预期之间架空的部分给我造成的心理阴影,在这篇文章,我准备换一个标题。但我前几天看的由黄渤主演的《杀生》,给了我许多启发,但如果换成其他的标题又显得没有主题,并且也不愿意脱离出电影,在标题上我就稍作了点调整。
说实话,影名为《杀生》让我认为并没有什么看点,我看这部电影是冲着黄渤与诸多的好评去的,不然我真的会一划而过,从而错过这部我至少认为的一部好电影。导演使用倒叙的手法像我们描述了整个故事,情节层层递进,通过对黄勃饰演的牛结实的深刻描绘,让人对于善恶、人性等一系列哲学问题引发深思。
关于善恶,那真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在《尸鬼》观后感那篇文章细细讲过,可最近对于这类问题又有了深的思考。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或者说什么人是善人,什么人是恶人?这个问题估计任何一个对人性有着最基本认识的人都会知道:没有人是绝对善的,也没有人是绝对恶的。有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可怜并不等于善,可恨与恶倒是有一点联系。所以在谈善恶的时候必须带上特定的一个事件,按照这个逻辑,人并没有所谓的善恶,所谓的善恶都针对的是某一件事。
那我们说的某个人善还是恶,就是指一个人的恶事还是善事做的比较多,从一个人的行为映射出他这个人。也就是说一个恶人,他不一定做的都是恶事,他也是会行善的,只是他所做的恶事相对来说比较多一点,同理,人们说一个善人,他所做的并不一定全部都是善事,他也是会做恶的,只是他所行的善事相对来说比较多一点。
那我们就不难想象出一个极端的例子,有没有人是全善的或者是全恶的?关于这一点,我不知道,但现实中必定没有这样的人,因为他或多或少会受到道德与宗教的约束,给他规定一条行为准则,让他知道杀人是恶的,救死扶伤却是善的。比如一个杀人狂,他也会知道杀人是恶的,他多多少少会为自己杀了人这一事实找一个借口,来让自己心安。再比如一个大善人,世界上几乎所有赞美的词都是在称赞他的,善事他样样做尽,恶事他一个不沾,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成为一个道德楷模,社会上的道德标准就会越来越高,但他始终是一个人,人所有的欲望他也会拥有,那么本该他拥有的权利也会因为他的善而变成恶。这样全善的人也会因为他的善而变成恶。
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认为牛结实完全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小混混,是个十足的大恶人,死不足惜。但随着剧情的越来越深入,居民们对于牛结实的无理行为感到惧怕,请回来了原是同乡人考学出去的牛医生,想要好好整治这个牛结实。可牛医生却想要杀死牛结实,原本只是想要收拾牛结实的村民们也因为牛医生的煽动而跟其站在同一战线。《杀生》有三个镜头最让我感到印象深刻,一是太祖爷死了,习惯水葬的村民们扛着一张用木枝做成的床,上面坐着马寡妇,扛到江边把木床送进江水里,正在游泳的牛结实把要淹死的马寡妇救了上岸。
活人陪葬的例子,中国古已有之,但这件在古人眼里看着很平常的一件事在我们眼里却是一件令人闻风丧胆的事,足以被称作罪恶的。在村民眼中,这实在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因为祖先们也曾是这么做的,要打破这个规矩就是欺师灭祖!平日看着民风淳朴的村民们也会做出这么可怕的事情,相比于村民,牛结实的不守规矩行为看着更像是一件善事,更像是一个人。
第二个镜头是牛结实挖祖坟去参加村里某个人的婚礼。当人问起牛结实,你这么多东西都是从哪儿来的,牛结实直说是盗墓来的时候,现场的所有人脸色一变,纷纷职责起牛结实来,幸而村长说了几句话镇住了全场,再想到他们的阴谋,也就不计较,热情款待了起来。
第三个镜头是牛结实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跑到屋顶上哭着大喊:“我明天就走,你们饶了我行不行?”这一镜头也与电影开头村民们说的:“你饶了我行不行?”相对应,平日里牛气哄哄的牛结实也会被一直处在弱势的村民们欺负成这样。在这一镜头里,向来强势的牛结实被塑造成了弱势的一方,村民们反而成了可以决定他命运的一方。这又回到了开头的那个问题,世界上没有善人,只有善事做的多的人;也没有恶人,只有恶事做的比较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