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讲四圣谛(一)
主讲:JK
世尊、远离尘垢、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 自证成正等正觉,我礼敬佛陀、世尊。
法, 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我礼敬法。
世尊之追随者, 良好修行于道的僧伽,我礼敬僧伽。(念诵三遍)
一 苦谛
提个问题:如何理解四圣谛中的“苦谛”?
学生:因为我们的无明,不知道事物的真相,造成了我们贪爱和执取,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永恒的我,让我们陷入到了无始的轮回当中,形成了苦谛。
老师:你这个讲的不是苦谛,而是苦谛形成的原因——集谛。什么是苦?什么是苦因?注意区分这两个问题。
我们一般听到的苦谛,都是指“八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这八个里面,前七个都是能够直接观察和思维到的,容易理解。
以前讲四圣谛的时候,讲苦谛是“三苦”,苦苦、坏苦、行苦。那么,我现在要告诉你们,其实,苦谛的实质,是八苦里的五取蕴苦,和三苦里的行苦。也就是说,什么是苦谛呢?五取蕴。
五取蕴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身心,那为何说我们现在的这个身心(五取蕴)都是苦的?
因为它是刹那生灭的(无常的),凡是无常(刹那生灭)的东西,都是苦的。“凡是无常的法都是苦的”,就是“行苦”。五取蕴苦和行苦,这两个讲的是一回事,所以,苦谛,其实就是讲:
五(取)蕴都是苦的。因为五(取)蕴是刹那生灭(无常)的;凡是无常的东西,都是苦的;凡是无常和苦的东西,都不可能是“自我”。这就是有为法的三个真相,也是苦谛的三相:无常、苦、无我。它们三者是不能分开的。
苦谛的本质,就是这些,那么,我们通常说轮回苦,说生老病死苦,这些怎样和这个五取蕴苦联系上呢?
我们通常讲轮回苦,生老病死苦,我们学佛就是为了去除轮回苦,解脱生老病死苦,对吧?
那么,现在我说,苦谛的实质是“五取蕴是苦”,这个和轮回苦和生老病死苦有啥关系呢?这里还是要搞清楚些。
什么叫作轮回呢?
对我们来说,“还有来生,来生还有新的五蕴发生”,就叫作轮回。
既然五蕴是苦的,所以只要我们还有来生的五蕴身心产生,我们就还会继续的痛苦下去,对不对?
所以,轮回苦就是指一期又一期的五蕴不断产生,由于五取蕴不中断,所以五取蕴苦就没法消失。
简单地说:因为五蕴身心是苦,所以只要我们还有来世的五蕴身心发生,苦就不会消失。这就是五取蕴苦和轮回苦的关系。
那么,五取蕴苦和生老病死苦是啥关系呢?
生老病死就是五蕴产生和存在的过程而已,只要新的五蕴出生了,那么老病死就会必然跟随着发生。十二缘起里的“生缘老死”就是这个意思。
总结,苦谛的本质就是:五取蕴都是苦的,因为无常的东西都是苦的。一切其它的苦,都以五取蕴苦(行苦)为根本。
二 灭谛
苦谛,就是指:五取蕴就是苦。凡是无常的法都是苦的,五取蕴是无常的法,所以它是苦的。所以,只要我们还有五蕴身心的存在,就无法摆脱苦。
那么,根据以上所说的苦谛定义,苦的熄灭——“灭谛”应该是指什么呢?
既然,五取蕴就是苦,只要我们的身心还存在,只要我们无法阻止来生的五蕴的发生,苦就无法终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灭谛”就是指不再有来世的新的五蕴产生了,永远不再有身心发生了,这样,苦就彻底的终止了。
这一世的生命结束,下一世的生命(五蕴)不再生起,苦就会彻底的终结,这就是涅槃——灭谛。
在四圣谛当中,其它的三谛一定要围绕着苦谛来理解,我们对苦谛的理解深入了,对其它三谛的理解就得跟着深入。四谛中苦谛是核心。
我们现在要具体化的理解,既具体又符合经典,“灭谛就是苦的止熄,五取蕴不再生起,即解脱。”
三 集谛
我们根据苦谛,理解了灭谛。那么,我们现在能否根据苦谛,来理解一下集谛呢?
集谛就是苦因。
注意:既然,五取蕴就是苦,苦就是五取蕴,那么,苦因是指:能够发生五蕴身心的原因,对不对?现在要着重理解的是:苦因(集谛)就是指“发生五取蕴的原因”。
我先不问这个苦因到底是什么,我想让大家知道的是:苦=五取蕴,苦因=发生五取蕴的因。
所以,我们理解集谛,就得来分析,这个五取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身心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对吧?我们为何会在这个世界出生(生)?我们为何会投胎于这个世界(识)?
十二缘起里,生的前面是什么?识的前面是什么?
无明缘行,行缘识。(结生)识的原因是无明和行,那么生的原因是什么?有缘生,对不对?爱取缘有,有缘生。
无明缘行,行缘识(结生识);爱取缘有,有缘生。“爱取有”是我们出生的原因,“无明和行”也是我们出生的原因,是五蕴产生的原因。那么,这里的“有”和“行”,都是指什么?
有和行,都是指一个东西:业。
能够导致来世五蕴的身心行为叫作“业”。那么,业是导致我们投胎,导致我们拥有来生的新的五蕴的动力。但是如果没有烦恼的伴随,身心行为是无法成为导致来生的“业”的,而这里的烦恼却列出了两种:无明和贪爱。到底哪个才是主要的呢?
大家记住哈,在阿含经里,集谛(苦因)是贪爱,这一点要牢记:集谛是贪爱。
造成来生五蕴的原因和过程,是惑、业、苦。这里的苦就是新的五蕴,惑就是烦恼。但是所有的烦恼里面,无明和贪爱在这里的作用最大,“贪爱是轮回之母,无明是轮回之父”。在发生来世五蕴的作用上,母亲比父亲更近一层,所以经典里讲:“集谛是贪爱”。
或者我们说,无明(和我见)导致贪爱,贪爱导致身心行为成为“业”,“业”驱动我们投胎而拥有来世的生命,这就是惑业苦的过程。所以,集谛的完整过程,其实是惑、业、苦。再详细点,就是十二缘起。但是如果扼要的回答,苦因是谁?回答:是贪爱。
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苦谛的定义,来理解集谛了,集谛就是发生五取蕴的原因,就是贪爱,或者说是惑和业。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马上就可以和十二缘起清晰的联系起来了:
这里的苦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支。前五支是指今世的五蕴,由前世的“无明和行”引发的。后两支是来世的五蕴,由今世的“爱、取、有”引发的。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这是“无明和行”发生的新的五蕴。
“生缘老死”是“爱取有”发生的新的五蕴。
我刚才强调:苦=五取蕴,苦因=发生五取蕴的因,就是怕你们看不懂这个十二缘起的地方。
学生:五蕴产生的原因有:无明、行、爱、取、有,那么,“识缘名色……触缘受”和“生缘老死”,都是新的五蕴,它们都是由无明、行、爱、取、有发生的,这样理解可以吗?
老师:对,无明、贪爱、行(有),是新的五蕴发生的因。必须有烦恼(惑)存在,才会产生业。无明缘行,爱取缘有,是从两个角度讲烦恼和业的关系,侧重不同而已。
有=行=业,无明+爱=惑(烦恼),“取”是执取。
提个问题:如果只有无明自己,它是否可以让“业”发生呢?必不可少的因素还有谁?
必须得有贪爱,所以,“无明缘行”是个简略的表达。如果完整的表达应该是“无明缘爱,爱缘取,取缘行(或有)”。
我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新的五蕴是怎样产生的?得有结生识,对不对?没有结生识,哪来的新的五蕴?
结生识随着业力,入于父母的受精卵,当然,这里的受精卵只是色法。结生识一旦住到受精卵里的时候,新的心法马上就产生了,新的色法和心法就是新的五蕴。
那么,有了最初的身心(名色)之后,它就会发展什么东西呢?就开始有感觉器官——“根”了吧?
识一旦住到受精卵里,最初的身体和意识就产生了。此时就开始生长眼根、耳根等六根(六入)。
五种感官(五根)和意根都具备了后,开始认识外境,对不对?没有感官是没法认知外境的,那么六根就开始接触六境,而发生六种认识。
阿含经里,眼识是怎么产生的?以前讲过,以哪两个东西为缘?
根、境。眼根和色境为条件发生眼识,对吧?眼、色为缘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总之就是根、境为缘生识。
那么,根和境接触,而发生认识的时候,就发生了——触,触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活动,然后,感受、想象等等心理活动就都发生了。
那么,你们看看,从识缘名色,到触缘受,是不是就是讲一个新的生命(新五蕴)发生的过程?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就是一个胎生学的过程。
很多地方和生物学里的胎生学过程讲的是一致的,所以,从“识缘名色”到“触缘受”,不过就是指“新的五蕴”的“发生”而已。
那么,新的五蕴的“发生”,不就是后面“生缘老死”的“生”吗?它俩毫无区别,一个是详细地讲“生”,一个是简略地讲“生”。
佛陀为了把生命轮回的过程讲清楚,所以分了三段来讲。第一段是前生,第二段是今世,第三段是来世。
有了感受就会引生贪爱以及嗔恨,但是贪爱是主要的,虽然分成了三世,但是实际上每一世的过程都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佛陀为了完整的表达,每一世讲的都不同,明白吗?实际上这十二个因素,也可以合成一世的过程,“识缘名色……触缘受”与“生缘老死”讲的是同一回事儿。
它们二者,讲的都是“新五蕴的发生过程”,讲的都是“新五蕴”,也就是“苦”。这两个加起来,一共是七个支。
然后,行与有,讲的也是一回事儿,讲的是什么?
行和有讲的是业。
然后,无明、爱、取,讲的也是同一类东西,是什么东西?
这三个都是烦恼,就是“惑”。
3+2+7=12,3个是惑,2个是业,7个是苦(五取蕴),这就是惑业苦的过程,这样一区分,看起来很简单啊,对不对?
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识……受”那五个缘起支看起来复杂,如果不管它们的具体内容,就把它们归纳为“胎生的过程”,然后不就简单了吗?
1“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苦(五取蕴)。
2 行、有:业。
3 无明、爱、取:惑(烦恼)。
好了,十二个东西,现在分成了三类,这三类就是:惑、业、苦(五蕴)。
我们看看惑、业、苦的过程:有“烦恼(惑)”活动的时候,身心行为就会成为产生来生的“业”,于是在来生就会有新的五蕴发生(苦),这就是惑发生业、业发生苦(五取蕴)的过程。
四圣谛最难的部分讲过去了,十二缘起看着复杂,把它打乱,分成惑业苦三类,一下子就简单了。
愿以此功德,永离诸愚人,随彼善知识,得证般涅槃。(念诵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