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初出茅庐时敢于怼天怼地的自己吗?还记得那个敢于横眉冷对不公平待遇的自己吗?还记得那个敢于打抱不平却不怕惹祸上身的自己吗?
恍惚间,是不是觉得这些“曾经的自己”好像存在过,却又好像没有存在过。他模糊得就像是一个幻影,早已在社会现实地打磨下变得面目光滑,可以融入一切。
《去过康巴诺尔吗》里的“我”就是这么一个被生活磨得只剩下迎合的自己。他因为撞破了领导于情人的私会,担心领导会冷落自己给自己穿小鞋,所以误导领导让对方以为他也有情人,他以同化自己的方式,短暂的解决了职场危机。
但一个谎言往往需要更多的谎言来圆,当有一天谎言圆不回来的时候,定将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同时,这个故事也揭露了人性里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人们视忠于自我的人为洪水猛兽,见之则怕,却又无比渴望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
《去过康巴诺尔吗》被收录在作者胡学文的小说集《逐影记》里,这本小说集共收录了五篇中篇小说,另外四篇分别是《逐影记》《白梦记》《丛林》《内吸》。这本小说集以短小精悍的语言,在荒诞与离奇中解开生活掩藏的真相,洞悉人性深处的隐秘与繁杂、纠葛。
这本书的作者胡学文是是中国作协会员,江苏作协专业作家,他的作品多以反应社会现实为主,曾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青年文学创作奖、孙犁文学奖、鲁燕周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在这本书的末尾,作者胡学文写了篇创作谈,标题是《那些消失的和正在消失的》。他在文中写道:
“世界上的物种已经消失许多,有一些正走在消失的路上。从天空到陆地,从陆地到海洋。”
作者写的是遗鸥,是物种,其实也是人性,是如同书中的表妹一般嫉恶如仇、敢于对不公平说不、敢于直面自己真实想法、敢于对抗恶势力的人。
一如物种的消失,是由气候、环境、战争、瘟疫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人类性格里的各种“敢”的消失,也是因为环境、遭遇、工作、社会风气等诸多因素导致的。而小说里的“敢”,写的是表妹。
表妹有多敢?作者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而是通过她一次又一次的跳槽,炒上司、老板鱿鱼来表现的。
第一次,是因为老板不尊重员工,临时让大家加班自己却迟到,原因是头天晚上喝高了睡过头了,也不向大家道歉。所有人都准备大事化小,只有表妹坚持让老板为自己的迟到和对大家的不尊重道歉。于是两人争执起来,老板迫于表妹的压力道了歉,双方也因此把对方炒了。
第二次是因为工作的上司是个油腻猥琐男,竟趁表妹不在偷舔她喝水的杯子。表妹怒砸杯子后将上司给炒了。
第三次,表妹在工作的学校发现食堂仓库买病猪死猪掺在好肉里以次充好做饭给学生吃,于是表妹便向校长揭发了,可她万万没想到,校长才是黑心肉事件的幕后主导。愤慨之下表妹打电话举报了学校,却因为证据不足被学校反咬一口,还差点把自己折进去。于是表妹又把学校给辞了。
表妹总是在换工作,找工作,再换工作,再找工作。没有她干不了的,也没有她能干得久的。除非这世界上不再有恶,不再有阴暗、漆黑的地方。
表妹性情秉直率真,拥有一颗拥护正义的赤子之心,但成年人的世界里,最容易缺失的就是这颗赤子之心。所以她总遇不到那可以灵魂相合的人,三十多岁了,还没嫁人,舅舅很发愁。
但表妹从来没有想过要单身,或者不谈恋爱了,她依然向往爱情,只是她没有遇到那个可以令她心动的人,或者说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人更为贴切。
她的第一段恋情是与她是上司谈的,对方是个有妇之夫。表妹不以为然,对方是什么身份她不在乎,只要对方将她放在心上,对她是真心实意的就可以了。
上司说要离婚娶表妹,表妹给了他一年的时间来处理离婚的事,同时也是给了自己一年的缓冲时间。是继续走下去还是就此分道扬镳,全看一年后上司的婚离没离。
然而一年期限到了,上司骗了表妹,表妹闹了场跳楼的戏码,狠狠扇了上司两巴掌,算是给自己等待的一年一个交代。
后来表妹看上了一同工作的同事,同事是个实在的老实人,身世凄凉,无父无母,跟随继父母长大。表妹被对方凄惨的身世打动,决定和对方交往。然而同事父母都害怕表妹,而同事也决定要留在继父母身边照顾他们。身份不对等,相处不轻松,表妹的恋情再一次无疾而终。
后来,在表嫂的介绍下,表妹和表嫂的同事在一起了。两人起初都被对方的外貌、谈吐吸引,但一次外出旅游,表妹遇上黑店家了。男方打算花钱买个平安,吃个哑巴亏,但表妹不干,她认为黑心店家之所以这么猖狂,就是有像男人这种吃闷亏的人给惯的。于是表妹和黑心店家打了起来,男人报了警,问题解决了,两人也因为对方都有自己看不惯的点而分道扬镳了。
表妹对待工作随性洒脱,不吃亏的性子发挥的淋漓尽致,对待感情上也是半点揉不进沙子,品行不行,就相当于没有通行证。
表妹身上的性格特点,也恰是在社会的打磨中,我们日渐失去的部分。但这就是人性啊,我们会为了自己的梦想、目标、生活而有所妥协。
一如书中的表哥“我”,为了工作,为了挣钱,为了养活妻儿,不得不做一些不情愿、却不得不做的采访工作,不得不在发现领导有外遇之后,也假装自己也有外遇,还找表妹试图骗过领导。
“我”给自己取笔名(暂且成为笔名)为老秃,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就像秃鹫,顶着记者的身份窥伺着社会上各个腐烂的角落,“我”拿笔作武器,披露这些腐烂的地方。每当这时候,“我”便觉得“我”和表妹是一样的,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可“我”终究不是表妹,“我”依赖这“腐烂”生存,也脱离不开这“腐烂”的社会,但我也瞧不上这“腐烂”的社会。就像我喜欢表妹,和她关系亲近,却又总害怕她的光临。多么自相矛盾。
所以康邦诺尔湖成为了“我”心灵的最后一篇净土,而遗鸥则成为了“我”精神的寄托,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找到片刻宁静。
然而,就是这片净土,最后也被利益方的领导染指了,他明晃晃地以工作和前途为要挟,然后大剌剌地闯进来肆无忌惮地谈论各种“吃”,而“我”除了陪笑脸,大事化了,竟然默许地不去反抗。最后还是表妹一腔热血冲上头,不管不顾地与领导纠打起来。
但到底是直面自己内心的表妹胜出,还是浸淫社会许久、深谙各种手段的领导更胜一筹?可以预见,不论是哪个赢了,“我”的日子都不会太好过。这就是深深的现实,让人倍感无力的现实。
我们总会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因为生存的问题不断地向利益方妥协,然后慢慢地被同化。我们明明内心是极不愿意这么做的,不想同流合污,却为了工作,为了前途,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同流合污,将自己融入进去,慢慢地接受被同化、被改造的命运。
胡文学的文字和鲁迅先生很像,带有很强的批判性,幽默里又暗含讽刺,将人性中的不堪以夸张的形态展露在读者面前。我们能从中看到自己,也能从中找到社会的缩影。
但这就是人性啊,理智上的行得通,与情感上的行不通相互杂糅、纠缠、牵扯,共同构成了世间百态。
但,每个人心底都又一片康巴诺尔湖,守住这片净土,至少可以让人在忙碌之后,有个地方可以让心灵歇歇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