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花了一天的时间把《被讨厌的勇气》阅读完,可能因为看的速度过快,导致自己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想了想,不如开启第二遍阅读吧!与第一遍不同的是,第二遍阅读我按照了自己的阅读计划,每天阅读1/5,以一种慢速且思考的形式来阅读和领悟。
……..
阿德勒,一位我并不熟悉的心理学家,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谈话,让我间接地了解到阿德勒以及他的思想。提到心理学时,我的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而阿德勒和荣格都是我并不了解的心理学家,通过阅读,了解到他们三者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三大巨头。
本书采用的是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方式。带着许多疑惑的青年和哲人交流时,总会给我一种错觉,让我感觉自己就像书中的青年人一样,有着许多的疑惑和问题,也想和哲人进行辩论,而书里的哲人就像我的师傅一样,一步一步的提醒我和点拨我。两人的谈话,出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一开始,我和青年人一样不认同的哲人的思想,但是随着反复的阅读和思考,不禁让我感叹哲人的智慧,下面,我来分享自己的收获:
1,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vs 阿德勒的目的论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我读了几遍,因为不知道谁说的有理,便体会了好几次。为了梳理好这他们的关系,我把这层关系写到纸上,以便自己更好的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现在的种种状态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来决定的,比如我们的行为和习惯,他认为心理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福的罪魁祸首,而我从小到长大都听着这样的例子,比如:你现在没有考上大学,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学习;你现在变得不喜欢交流,都是以前家庭的影响等等。而这样的思维模式,让我感受到现在所处的不好环境都是由于自己的过去所造就的。这也说明,过去决定了现在,人们现在种种不好的事情,都可以以借口的形式然后大胆的向身边人说:我现在不好,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因为我以前的经历决定了这一切所造成的。
相反,阿德勒运用批判的思维来看这个问题,他的看法也让我对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有了一定的思考,阿德勒认为过去发生的种种,比如灾难或者事故都会对现在的种种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的作用,从过去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甚至我们还可以更好的诠释这段经历,因此人是可以做出一定的改变的。
2 青年人很渴望变成Y这样的人,拥有开朗的性格特点,而哲人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哲人:你究竟为何想变成Y这样的人?
青年:我很欣赏Y,如果能够变成Y这样的人,我会拥有幸福感。
哲人:你如果能够像他那样就可以拥有幸福感,也就是说,你现在不幸福。
我从小就是一位很幸福的人,有着一群很好的朋友,无论自己做什么的决定,父母总是支持我,但是有时候也会冒出这样的想法:要是我能成为某某某该有多好呀!现在想想,真觉得有趣,也发现了自己的小贪心。 正如哲人所说:还是好好纳悦自己吧!
3 关于改变的决心
青年:那么如何才能够重新开始选择呢?并不是一句“因为是你自己的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所以现在马上重新选择”就可以马上改变了吧。
哲人:不,不是你不能改变。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 “不改变”的决心。
青年:您说什么?
哲人:人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像现在这样促其而谈的瞬间也在进行着选择。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看到这句话:你之所以不改变是因为你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我的内心疑惑了下,和青年人一样的问号:您说什么?自己不改变的决心?我停顿了几秒,然后开始重现阅读青年和哲人的谈话。后来我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我是一个不怎么做计划,拖延的人,每次看到因为这些习惯造成了其他的麻烦时,我都会默默告诉自己要改掉这些坏习惯,但是无论我告诉自己多少次,我发现自己并未作出改变。读到哲人的这句话,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自己一直有着一颗不改变自己的决心,因为喜欢舒服的一切,因为可以随心所欲,因可以一直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所以一直保持着想改变但是却没能真正实施的心。现在想想真可怕,原来自己一直没有从这个舒适的圈子里跳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