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城·瑣記」題記
今天,為期一年的簡書“尊享會員”終於到期了。那麼,就寫篇文章,聊作紀念吧……
買自尊的這一年,卻也沒怎麼充分運用,尤其去年十月禁文至今,輟筆的這半年,簡鑽收益基本為0。不燒腦碼字的日子,倒也自在清靜,沒有寫的慾望和狀態,何必勉為其難呢?
驀然回首,越發覺得,所謂的“寫作”,於我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自嗨罷了。文章,於每個人的體驗是不同的,無需好高騖遠。
簡書三年,雖則沒有什麼起色,但多少也鍛煉了一下文筆,偶有需要,尚可應對,學以致用,竊感欣慰。
就一般日常而言,這樣的"拼/湊"能力已為"夠用"。文字,無非“工具”,偶時怡情,皆多自賞。“寫作”之於我,似乎真的談不上什麼“初心”。
花落水流,本為自然。唯來去,留一份自由,便是真愛。或對於文字,或對於交誼,或對於…… 或皆不過如此罷……
這個春天,註定與以往不同,於是,有一些記憶,值得記錄!
「疫城·瑣記」是這個疫情搏動的早春裡浮蕩的一些散筆隨記,寫下來,只想給自己這些日子留一點回憶。
春天,總是被詩意和浪漫充斥著,而在我眼裡,春天卻有著另一番風景。
於是,我想用一種新的圖文方式來記錄、來回憶,畢竟,我們和世界一樣,都在慢慢改變……
2020.03.23
「疫城·瑣記」①
二月
今天,是立春。
一早,迎著初春的寒風,我又來到了這條熟悉的小街……
這個春節,我應征參加了城市街區抗疫專項行動,成為了一名志願者。
對我來說,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因為,我感受到了一個城市的溫度,更看到了一個城市的信仰!
我們的任務主要是重點把守北京街道德政路段龍騰社區大塘區域各個防疫要塞,對進入保護區的外來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和排查登記。
區裡要求各社區通過嚴密監控,對點摸排,配合街區派出所和街道辦共同做好大塘區域的安全防疫工作。
從年三十開始,大塘區域的測溫已進行了十天……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小城顯得緊張而有序。一切,似乎盡在不言中……
街區防控的重點是對每一個試圖進入保護區的人員如外賣小哥、看房尋租者、地產中介以及探訪拜年人士等進行測溫。
與新區鱗次櫛比的摩天高樓格局不同,老城區基本保持了“老廣”的“古調”。
這一帶住的大都是本地原住民,這裡巷道幽深,民風淳樸,居民結構相對簡單。
但由於大塘地處城央舊中軸中心帶,屬於歷史文化保護區域,因此防疫任務也不可小覷。
我們被街區辦派發了屬於緊缺物資的額溫槍,站在每個簡易的測溫點,配合街區辦值守人員開展測溫排控。
凡體溫超過警戒線37.3°者嚴格禁止入內,備案登記後指引其前往專業醫療機構進行複查確診……
疫情當前,小城顯得有些落寞。不過中心城區的人流依然較多,尤其德政路口連接地鐵農講所站,測溫工作幾乎沒有停過。
這裡的居民大都十分理解和配合居家號召,除了買菜極少外出。
而大家賣菜回來,也都會禮貌地停下來,老老實實地等著我們“來一槍”。
一切,仿佛都停頓了,小城出奇地安靜……
過年沒有回鄉而是選擇了留下來送貨掙錢的外賣小哥,是這個春節這個城市裡最亮眼的風景。
整個春節,街上幾乎見不到幾個行人,最常見的,就是這些騎著單車走街串巷的快遞小哥,他們難道就不怕危險嗎?
我有時也在想,或許,正是有人不懼危險,這個世界才運轉如常吧……
每天,他們穿行在綠樹掩映下斷壁殘垣的巷道內,忙碌在每一個指定的收發取件點。
一陣陣單車鈴聲伴著鳥語花香,帶給這個疫情包圍的城市一種共感的溫暖。
是的,生活,在陽光下產生著炫目的重影,亦真亦幻的世界,需要最執著的勇敢者告訴你生活的某種意義!
望著黃衣服外賣小哥帥氣的眼睛,我勾動了扳機 —— 35.6°,謝謝!誒,又是你。今兒這是第幾次了?
“唔記得嘞……” 小哥捋了捋額前濕漉漉的長髮,羞澀地笑了。
“嗯,非常自覺。注意防護!”
“OK!唔該嗮。”
疫情正處於爆發期,形勢異常嚴峻。
街上的店鋪門上都貼著區裡統一製發的疫期停業通告,食肆不許堂食只許打包,因此快遞的生意不錯。
相比很多等待復工的人來說,快遞這個行業吃一份辛苦飯,但也算是勞有所得,令人艷羨……
今天測溫人數不少,所幸整個下午均未發現體溫異常者。
人員進出井然有序,即便掃“穗康”碼申報這種繁複的程序,一些老人家也都拿出手機一步步跟著我們操作,令人感動……
望著大塘街口全國示範小區的牌匾,不禁對大塘街區的防控工作多了一份敬意。
光有七色,人有百種。生活,總有這樣那樣的不盡人意,世界,也不像我們想象的單純。但也總還是有人在默默奉獻,兢兢業業……
基層一線,扎根於人民,一切,都是為了那座無形的 —— 口碑。
中午,街道書記自豪地告訴我們,昨天市委領導下沉一線,專門到越秀街區進行了明察暗訪,對大塘的防疫工作落實給予了充分肯定。
“沒打招呼,隨機抽檢。”
書記下意識地撫摸著胸前鮮紅的黨徽,眼神流露出一種欣慰的自信……
在這個戴口罩的春天,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是一扇窗口,那裡邊,有太多平常被你忽略的內容。
我想,只有經歷了這場“戰疫”的人,才最能體會“你是誰,為了誰”的分量。
”市委領導也表揚了你們志願者……”
書記說,當了解到街區組織了抗疫志願者開展聯防,市委領導更是予以了高度讚賞。
的確,德政街道在本次抗疫中發揮了重要的基層戰鬥堡壘作用。
這裡的街道辦從年前就已經進入緊急狀態,無論是市場供應還是環衛安保,各項工作都按部就班有序進行,絲毫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群眾對此十分滿意,獲得上級領導的表揚,顯然也是情理之中……
而身為志願者的我,聽到這樣的肯定,內心不由得有點激動,同時,也有一些安慰。
被需要,是幸福的,此刻,我由衷地感到一種光榮。
是啊,領導都在下沉,我們沒病沒災的,還有什麼理由事不關己居家抱窩?
時代的塵埃,落在每一個人肩上,都是一座山!
疫情嚴峻,守土有責。
我們都愛著這座古老的小城,這個特殊的二月,這裡的每一個公民,為自己,也為他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為這個城市的抗疫盡自己的一份綿力。
早春二月,滿街的木棉開得正艷。那鮮艷的紅色,似乎象征著什麼,也在預示著什麼。
今年花期較早,紅棉有些已經開始墜落,滿街的殷紅,在暮靄中煞是凝重。花開花落之間,時光靜靜地流逝著……
不知不覺,已到了下午人們買菜做飯的時間。
淡淡的暮色中,小街裡不時有人外出採辦晚餐的食材……
舊城裡的老廣們有個習慣,就是做飯喜歡現買現做,圖個新鮮,不太喜歡冰箱保鮮的肉菜。
因此,對於街坊出門買菜,我們也很理解,但要求必須戴口罩。
還好,雖然是春節,又遭遇疫情,但市場保障充裕,和平時也差不太多。
36元一斤的平價豬肉,到了下午特價28元一斤,晚市促銷,老人最愛。
因此,對於出門採購食材的居民,我們逐個提醒他們注意防護,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離,盡量少在外面逗留太長時間……
“阿婆,您出街點解不戴口罩啊?”
下午,巷子裡一個阿婆拄著拐杖蹣跚地往巷口外走,但老人沒戴口罩。於是,我走了上去……
"我沒有啊~ 我去大叁林排隊也買不到呀。”
“可是…… 現在外出都要戴口罩呀!”
“唉…… 我真係冇啊,我要去豪賢市場買菜啊!” 阿婆有些無奈地說。
“那…… 您的孩子們沒有給您預備點口罩嗎?”
“唉!他們也沒有呀,現在誰能買得到口罩啊?!我又不會用手機,也搖不到號……”
“可您這樣出去不安全啊,菜市場人太多了……”
“家裡沒青菜了,怎麼辦?總要吃飯呀!”
“……”
望著阿婆遠去的身影,我突然想起了什麼,忙叫了一聲:阿婆,您等一下。
走出十幾步的阿婆扭回頭,見我朝她跑去,停了下來:怎麼地?沒口罩不能去市場買菜啊?還能不能活起了……
“不是。阿婆,是這樣,我這兒剛好有一隻備用口罩……”
我把裝在密封袋裡的口罩小心地拿出來,遞給她。
阿婆怔怔地著我,眼裡有一絲疑惑,瞬間,她似乎明白過來:靚仔,多少錢?我,我給你錢……
阿婆顫巍巍地伸出左手去掏衣服口袋。
“不用不用。” 我忙制止了她。
“阿婆,現在口罩難買,您老省著點用。”
“謝謝……” 阿婆眼神複雜。
“這樣吧,回頭我跟街區辦的領導說一聲,等您回來去找他們討幾隻用吧,他們一定會幫您的。”
“真的?能…… 行?”
“您要相信黨啊!”
“我…… 我相信~”
“嗯,這就對了!來,我教您戴。”
“哦。” 阿婆遲疑地拿著這新鮮玩應兒,反復端詳了一番,又期待地望著我……
“這面藍色的朝外,記住。” 阿婆聽罷點了點頭表示明白,接著門兒清地挑開了口罩掛繩。
“對!先把一邊耳朵掛上。嗯,再掛住另一邊,對,好極了!”
“咁就得啦?” 阿婆征詢地望著我說,顯然,還有最重要的一環要交代清楚。
“上面這裡,有一根軟鐵線,您摸到了嗎?對,您像我這樣,從鼻子兩邊壓一下,對了!您真叻!”
“謝謝你。”
“唔駛客氣。”
“回見。”
“您慢走。”
……
“你剛才給那位老人家贈送口罩,有沒有發現周圍有人在拍你?”
“啊~ 我沒留意。”
“我‘偷拍’了幾張,真是難得的素材!”
“呵呵,老人家太可憐了,我剛好隨身帶著備用的。市場人多,還是注意點好……”
“你做的對!這個婆婆是內巷的居民,放心吧,我們會跟進工作的。”
“謝謝你們。”
“我剛才拍的那幾張,可能效果不太好,交班後再發給你吧。”
“呵呵,要啥‘效果’。有空再給我,不急。”
“有人過來了,做好準備。”
“Yes Sir!”
(20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