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和大部分工具类图书一样,分“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案”两个部分。前四章讲理论知识,后十二章根据不同沟通情景提供提示和参考流程,每一章都有课后练习和情景演练,帮助读者巩固一些细碎的知识。我是每章挑一些自己觉得“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况”来回答和练习的,所以阅读体验很好。如果是在职人士的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特定的章节来阅读,有些技巧和话术是可以马上应用到职场生活中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面谈”一章里所提到的;
很多人都以为成功的面谈是“自然产生”的,其实不然。成功的面谈是一方或者双方事前仔细计划与准备的结果。出色的面谈者和出色的接受面谈者是训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他们会不断练习相关的技巧,直到一切习惯成自然,不经思考就能够应用,只是他们轻松自在的态度让人忘了他们其实在事前做过分析准备,而且在面谈中仍不断在仔细观察现场状况。
面谈这个词,指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谈话,放在我们日常的情景里,就是和面试官交流,与客户谈生意,和医生讨论病情,或者与家人朋友聊天,涵盖了生活中“说”与“听”的全部情境。书中提出,说与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结论,良好的沟通不是鼓励大家多说多听,而是改善听与说的质量。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只要说的多说的快,就算是善于沟通的人。现在仔细想想,在平时和朋友一起出游的时候,嘴快话杂的人反而总是招人嫌弃,反而是一些不是时时都在碎碎念,说话时言简意赅的人更受欢迎,大家也更愿意听取他的意见。这些人可以十分准确的总结出其他人想要说的重点,并适时的给予回应。当和懂得沟通的人沟通的的时候,我往往会觉得他们的话语像是一把痒痒挠,准确地挠到了我最痒的地方。在表达的时候,这些朋友也会适时的用自己和别人开开玩笑,让相处的气氛融洽起来。
做到这些,无非是源于他们对“自身”、“情境”和“听众”的熟稔。正如书中前四章描述的一样,他们通过大量的沟通,敏感的捕捉积累形成了快速读懂这一次沟通的目的的本能。他们在需要“规劝”朋友的时候,常常会从朋友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利弊,体会被规劝的朋友的心境和迟疑。在需要“倾听”朋友的时候,他们也能及时的转换角色,多多的提出启发式问题,帮助朋友们弄清楚他们自己的想法,帮助朋友们达到“越说越明白”的状态。久而久之,高质量的“听”和“说”造就了高质量的沟通体验,朋友们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要和他们亲近起来。
而平日里说话说得多却又容易失去重点的人,除了没有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之外,还有一个可能性是因为缺少自信。针对这一点,本书这样说;
技巧和自信其实来源于两个条件;努力与练习。
在演讲,求职,打电话这几个场景中,本书都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技巧。但是团队沟通这一部分,我在反复阅读之后觉得放在中国这种职场环境下还是略显单纯,大致因为有些同事间认知差异是比较大的,不能简单的以政治正确的概念予以理解。很多在书面上看起来实在可行的方法,放在这种需要高度谨慎的语境中就有些粗枝大叶了。
这本书针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个情境都提出了建议性的沟通套路,还贴心的列出清单以供读者自检,规避容易犯的错误。对于身在职场或者初入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需要正式会谈及公文指导的人十分有帮助,可以帮助形成正确的沟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