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底我开始培养连续30天记录情绪起伏和改变情况的习惯,其中有一件事,差点让自己连续18天养成的习惯毁于一旦。
那天清晨我刚睡醒,手机短信提示,一个同事十几分钟前给我打了个电话,周末的清晨找我,是有啥急事么?我急忙把电话拨了回去,原来是对方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要交个自我介绍的展示PPT。
这个同事平时和我关系还可以,但也论不上朋友,他反复向我打亲情牌,我看外面天气不好也无法出门,就答应他的请求。干活前,我想显摆一下自己的热心肠,就把这事告诉了另一个同事兼好朋友。在我期待她会怎么样夸我的时候,她在微信里回复了这样一段话。
“你们小团体内部关系我不想多说,我就是希望你别傻呵呵的,平时挨欺负的是你,干活儿的也是你。该有的姿态要有,帮忙是好事儿,但是别让他认为你好使唤,要让他觉得你真的是在帮助他。有一次就有两次,学会拒绝。”
我看到一半就火冒三丈,难道我在她心里就是傻到任人摆布么?难道她连帮一个小孩子都这么斤斤计较么?这人也太冷血了吧。气得我也回讽了她几句,不再理她。当我冷静下来后,承认朋友一直是个会为我着想的人,她之所以提出这种质疑和刺耳的提醒,是不是因为误解了这件事情?
如果换成以前,我的出发点往往是情绪管理又失控了。但这个思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沟通顺畅,不会导致产生误会,也就不会引起情绪的爆发。
回忆我当时的表达,并没有说清楚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没有说出我自己的考虑,简单粗暴的扔出:我今天要替某人做某件事,我是不是很厉害。然后默默等着对方夸我。结果可想而知,对方当然要骂我,你是不是傻!
再次回忆这件事,让我将之前学到的逻辑沟通课程串联起来。“沟通”的范围很广,只要是信息之间产生了交换,都算在内。比如,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也正在和我进行沟通。
我们可以将整个沟通过程划分出三个要素,分别是目标,对象和观点。
1、目标:每次沟通前,确定你要达成的结果
目标是通过这次沟通,你想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再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影响思维,一种是影响行为。影响思维不易直接观察到,一般都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为了更精确目标,推荐大家使用SMART分析,标准格式为让XX(对象)在XX(时间)后能够XX(行动)。
其中,各字母的代表含义如下,
S:Specific-具体的,指的是整个描述不存在含糊不清,无法衡量的概念,比如我要学习更好的说话,“更好”就不能衡量。
M:Measurable-可度量,指这个目标有办法度量出是否达成,比如说我要在一个月内减肥成功,成功就不可度量,除非你精确到具体的数据。
A:Attainable-可实现,是指目标的设定是合理的,比如一个月减肥10斤是可能的,而减70斤是不现实的。
R:Relevant-相关的,是指目标要和对象相关。
T:Time-bound-有时限,是强调一个靠谱的目标,要设置完成时间,否则会导致拖延。
来看我的沟通目标:希望对方夸我,按照这个格式分析也没有问题,即让对方在听完我的炫耀后能够认同我的这次行为,对我做出好的评价。
2、对象:根据对方的特征,说话说到点子上
为了和对象开展良好的沟通,我们要充分了解他们。比如,对方有什么特征?他们喜欢什么?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一般这些特征可以分为三类,通用特征、个性特征、事件特征。
通用特征,是指类似的人都有的特征,比如性别,年代,职业等。这类特征比比皆是,是陌生人之间最容易破冰的切入点。而且,由职业引申出的“职业病”,也是一个和领导、同事聊天的key点,我身边的一个同事因为牙不好,多次去大医院挂专家号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她已经给两三个同事提供了看牙医的资源,还给我们普及了种牙的步鄹,现在,谁的牙齿有点问题,都会去问她。
个性特征,有的是通过聊天聊出来的,有的是通过一次次的相处了解到的。比如你男朋友喜欢吃辣椒,不爱吃茴香,你的老板雷厉风行,是个DI风格的人,这些都是个性特征。给我印象深刻是一位老师的亲身经历,他在外企工作时,曾经去收集尊敬的同事和领导的生日,到对方生日的那天,他会用邮件发送祝福语。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别人一下子记住了他。
事件特征,事件分为三种,即公用事件、发生事件和特定事件。公用事件是指一定会发生的,比如天气,季节。发生事件是指最近发生的事件,比如北京雾霾,外汇限购等。特定事件是指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事件,比如和客户谈判过程中,客户比较在意的点,也是我们应该把握到的重点。
3、观点: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观点
很多人在表达观点时都是以“我”为出发点,我觉得,我认为,我希望……但仔细想想,我们要想对方达成目标,那么这个观点必须要让对象好接受,和对象息息相关。这里是包含两个步鄹的,首先我们找到选择的观点,其次是表达观点。选择观点和自己有关,表达观点要和对象直接相关,考虑对方的感受。
举个例子,你的大学室友作息和你不一样,你是早睡早起的好学生,她是晚上11点回来还要打电话到1点的学生,几周下来,你受不了了,你感觉她严重影响了你的休息。这时候你爆发了,你质问她:你能不能以后早点回来,能不能别大晚上打电话影响我休息,你不睡觉还不让别人睡觉啊,这里是宿舍,不是你家!对方会是什么反应?对方会想,我还没计较你早起影响我睡觉的事呢,你可真够自私的。
如果这两位还想心平气和的继续共处下去,必须不能这么说话,请尝试转换表达观点,你可以这么说:XX,你是不是最近很忙啊,我看你晚上回来的很晚,还打电话到很晚,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么,我们可以白天详细说说,这样你晚上就别占用睡觉的时间解决问题啦。
这么一说,对方感觉到你是在关心他的身体,同时也侧面让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太恰当。一般这个时候,对方会不好意思的说,没有什么大事情,是不是影响你休息了?或者真是有事,巴拉巴拉的和你倾诉开。无论哪种情况,都不会让双方撕起来,也能让对方改变行为。
总之,说话前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第三方的角度思考怎么好好说话。
现在来反思我和朋友产生误解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没有清楚的选择观点,即自己是愿意帮同事的忙,而不是被迫无奈,所以表达必然模糊不清。另一方面,我和这个同事的关系也有点小隔阂,他给我起过外号且在同事中广为流传,这些事件特征我向朋友抱怨过很多次,而我还“既往不咎”的帮助他,朋友当然会怕我又犯傻了,恨铁不成钢的说出那一段话。
看看,这神奇的沟通三要素真是消除沟通“误解”的良药,总结一句,沟通就是用对象想听的话(个性特征)或者能听懂的话(通用特征和事件特征),(从对方的角度)讲你的观点,最终达到(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