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写的《看见》这本书,陆续看了两年才看完,拿起来真心不记得前面都写了什么了,不过这样记录类的文章,我也不是很有兴趣重头再翻一遍,就从没看过得内容继续看下去了。或许我现在思路跟以前以故事为主的看书想法不一样了,也能在这样的叙述中看到人性的点点滴滴。
记忆最深的是柴静述说陈虻教导属下关于拍出来的片子太深,作为观众的妈妈看不懂,陈虻说:你妈看不懂,这里面有“你、你妈、思想”是三个因素,你要分析到底是哪个问题,你想要表达的思想不会错,那是你妈的水平太低看不懂么?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自然而然的就这么认为了,老人么,肯定很多内容都看不懂,而陈虻后面的话是这样说的:你妈是上帝也不可能错,那么错的就是你了,是你的剪辑编辑有问题,让观众看不懂。
看到这里,我的心激灵一下,是啊,为何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从来不这样想问题呢,而是自然的问题听着或者受众者水平低,到底是谁水平低?扪心自问,我似乎也陷入这样的交流障碍中。
最近看太多的关于沟通技巧的书籍了,总觉得似乎可以更好的跟不同人交流了,其实呢,技巧的运用首先先要从思想改变开始,若从开始就不能沉下心来思考交流的因素,那么多少技巧也都只能是技巧,而不是真的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的沟通。
简而言之,与人交流的时候,真心要思考一下,要说的这个内容是正确的么?这个人是我的上帝么?若不是,何必讲,若是,我要说的内容也正确,那么该如何表达让上帝听懂为止呢,而不是简单的说一句他不懂,到底是对方不懂还是自己没有能力让他懂?在做客户推广和销售业务中,更是需要在每次与客户沟通前后做这样的反思和锻炼,我们售卖的是方案和思想,而不仅仅是产品。
柴静在记录中有一篇是记录关于土地拆迁的,那里面有一个经济学家说了三句话,我只记得两句说:不要用道德问题衡量经济,不要妖魔化地方政府。最近两年大量的阅读,让我从心底里认同了,任何时候都先将人往好处想,不要随便给人贴任何标签,特别是看到社会不平现象时,也许从愤青的状态走了过来了,真的有不少不错的政府官员,缺少的是环境和机遇也有眼界,让他们的工作做出来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不是所有的都是贪官。中国的老百姓其实一直都很善良,而今因为网络信息的发达,地广人多,信息真伪混杂,让我们很多人都认为社会到处不公,政府官员无作为或贪腐无限;而官媒一直的言论造成了我们大部分的人不信任,往往看到的都是各类未经推敲或断章取义的信息,误解、愤怒、激昂充斥着人与人的交流中,谁能说社会舆论真的是进步了,在不同的环境中,言论自由都是有规矩内限制的,而中国人经过压迫、文化丢弃、经济高速发展这些阶段后,我们大部分已经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底线,因为没有精神寄托,那么物质就成为了救命稻草,而今社会又偏偏物质分配不均严重,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你我在这样繁华而浮躁的钢筋水泥中混迹,又如何能守住“人心向善”的柔暖?
当我们不了解事实的时候,无法感受经事人的心路思路,仅仅凭借信息或者事实的呈现而下决断,在规章制度无法到达的时候,就用我们国人最为擅长的“道德最高点”来分析在事件中的强势一方,那么又有多少人心里有一个经济学的常识?我们这个社会和我们周围的人太需要了解基本的经济常识了,有了基本常识加上我们内心真正去感受事件双方的人物,才能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众多矛盾突发的各种现象。这位经济学家还特地强调了对农民征地的经济行为,他说对农民征地,给钱不是购买而是补偿,而这种补偿将社会不公凸显的淋漓尽致。所谓补偿就是征收到农民的地不是按市场价格支付农民款项,而是低于还是特别低于市场价格支付给农民,所以这叫补偿,用非常低廉的价格收购再转卖给开发商,农民的损失最大,无地无技术,补偿的价格购房后没有多少剩余,以后的生存如何解决?现在看来,很多政策都对农民有了更好的扶持,也是在慢慢缩减这样的社会分配不公吧。
忘了“存在即合理”是陈虻说的还是柴静采访的人说的,在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纷沓至来,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在经历这些时多一些包容,不要用仅仅用道德、一方的公平公义来看矛盾,是不是因为我已过了愤青的年纪,慢慢变得接受?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麻木,但我总是觉得,进步是一定的,这种进步有可能慢,也存在进退的波动,毕竟按照事物发展规律来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基本都是震荡上升的趋势,极少是一直保持上升的状态。
但是我仍旧在想,需要年轻人的激情与热情,只有年少的激情和热情才会无所畏惧,才能挑战现有的各种问题,也才会有发展的希望,年少若不轻狂张扬,枉为少年!如今各国的界限越来越小,年少既要多读书了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情况,也需要去感受,有自己的判断和系统的辨识能力,这些就是不偏于一隅,能够放眼看世界,了解到各种文化背景都有其精华与糟粕,从而包容,放入自己的人心向善的柔软,改变我们的社会,开创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