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思考一个问题,为何孩子们对新事物为何学习很快?
通过自身的好奇心去了解好奇,原来好奇心是反应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像婴儿时期对新事物好奇,总会用手去摸,用舌头去品尝,到了幼儿时期,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事物的好奇,还有生活中我们被孩子一大堆莫名其妙的问题问的烦乱不堪。
在成人和孩子的对比过程中我发现会有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孩子的好奇心是无所畏惧的,小时候爬树跟猴子一样,成年人做事情总是有所顾忌。以前小侄子拿我手机玩,拿起来一阵捣鼓,当我回过头来看,他已经很顺溜的开启了贪吃鱼玩的不亦乐乎。羡慕孩子怎么可以这么厉害。而给父母买了智能手机后,一个月也没学会智能机,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知道原来他们是担心手机会不会坏,会不会乱扣费,万一弄坏了怎么办?
成人后大多数人和孩子相比学习新事物差异之大主要差别在于,孩子的主动性特别强,对外都是开放的心态,一旦对新的东西只要产生兴趣,他们就会非常主动,无所畏惧,只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成人后学习慢,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容易规避风险,对事物保持谨慎心态,计算得失。这也是很多成年人学习效率越发低下原因之一。
而为什么成人的好奇心越来越少,有些甚至觉得都没乐趣可言?
童年时期,好奇心被外在的影响到。
你好奇为什么开水壶为什么会出现声音,想去触碰,结果被大人认为有危险不能去碰。
再到自己对事物好奇,自身无法得到答案,在寻找答案之中却得到不良的反馈,挂上问题儿童。周而复始的,长大之后,这让很多成年人对事物渐渐不感兴趣。也不再对自己和他人提问了,当没有提问的时候时候,对事物也就没法保持好奇了。
这像形成一种本能行为,当大脑形成好奇等于危险甚至是不好的习惯以后,我们就开始规避好奇心了。
好奇心里面也有有效和无效的区别。观察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热衷于消遣性的好奇心,八卦,游戏,电视剧,而有些人热衷于认知性的好奇心,理财、运动健身、学习之类。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两个人好奇心选择不同?
好奇心多半在于,对事物有一定的悬念,超出自身认知的范围,因为超出自身认知范围之后,会与自身认知相冲突,一旦有冲突之后,解决就成了关键。这往往是消遣性的和认知性的差别,消遣性的问题主要在于,轻松,不费力,人性也总是贪图安逸的。而认知性需要一步步正确引领。锻炼出既能在比较繁琐甚至的事物中获得好奇心的满足感。
有了好奇心就有了需求,通过需求找到内容和方法,在用各种方式刺激自己的好奇心。好比一个圆圈,一直在围绕,需求-内容-方法-好奇心-需求-内容-方法,形成良性循环。
在循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调用各种信息来满足好奇心,而各类不同信息中,吸收消化,不断升级内容,也让某个知识点的好奇深入变得精通。
这个时候好奇心让我们学习变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高效。
借用穆勒的一句名言;青年的朝气倘已消失,前进不已的好奇心衰退后,人生就变得越来越觉得没有意义。
附上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