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的周国平曾经说过一句相当经典的话:“男人和女人因为误解了,才结婚了。后来理解了,就离婚了。”如果将这句话说的更加透彻一些,那就是——人和人之间误解是常态,而理解是特例。
或许大家会感到迷惑,为什么在一篇需要讲述“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文章中首先扯上这样一句似乎毫无关联的话,其实,这是我在看了太多所谓“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我一直认为,形式是不可以代替实质的,我们在准备一堂课的时候,必须以“让学生学会什么”为我们的核心理念,而现在一些繁杂的课堂活动却在偏离这个轨道,学生下了课或许会感觉兴奋,但实际上却什么也没有真正记住。我们总是强调“要让学生感觉学习的乐趣”,但我们是否深思过,这个世界上逛公园、玩游戏、打篮球、看小说、即使是一动不动的在床上躺着都比课堂上很多的“活动”要有趣的多吧,这些活动真的就是我们课堂的全部吗?
语言学里面有一个概念,一个特定的句子,在去掉上下文之后是可以任意解释的。课堂上,起主导地位的其实必须是教师,这正如一个笑话里说的:一个演讲者想证明酒精的害处,他在讲台上摆了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一个装的是白水,另一个是酒精。这个演讲人拿一个虫子放到白水里,虫子游来游去,他又把虫子拿出来放到酒精里,虫子游了几下就不动了,死掉了。这时演讲者非常得意地对观众说:“各位!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沉默很久也没有人吱声,后来后排有一个醉醺醺的声音说:“这说明人要是喝酒他就不招虫子。”这与我们一些课堂何其相似,教师以“出人意料”的形式希望学生们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争气”的学生们则用一个更加出人意料的回答终结了课堂的主题。
课堂活动是必要的,毕竟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但过于繁杂的活动充斥课堂,很容易使学生忽略掉主题,而把兴奋点集中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非你想让他感兴趣的东西,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南辕北辙”。
所以我才用周国平的话作为本文的开头,人与人之间,或者干脆说师与生之间形成默契并不容易,尤其这种默契还必须以“学生承认教师的话是对的”作为基础,那我们就必然要求以教师为基础进行“有效沟通”。我认为这是我们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首先应遵循的原则。
沟通的最大问题是语言的模糊性。一个糟糕的推销员和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最大差别往往在于:优秀的推销员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为什么而说,如何去说,因此他做事说话明确具体;而糟糕的推销员的最大问题是语言模糊笼统,表述不清辞不达意甚至使人出现误会。教师也一样,失去课堂的主导性很可能无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甚至要花很大力气纠正一些“出格”学生的错误思维,当然,这种问题在逻辑性要求很强的学科中尤为明显。
很多人喜欢百家讲坛,其实百家讲坛的形式是最“落后”的,一个人在台上夸夸其谈,与听众绝对没有任何形式的“互动”、“交流”、“讨论”、“上台参与话题”等,但大家却非常喜欢;反之,那些形式是相声表演中经常出现的形式,观众往往对此也抱以极大的兴趣。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为了让大家明确知道一些东西,一个是为了娱乐大众而并不强调大家承认或记住实质的东西。由此可见,在“课改”流行的今天,我们不应过于注重课改的形式而忽视课改的实质,忘记了课改的最终目的依旧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然,本文绝非反对课堂活动,毕竟一个生机盎然的课堂是谁都希望看到的,但是形式永远不能代替实质,我所不希望看到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因为那样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将是深远的。正如当年《今晚报》曾刊登过美国的一个“拒绝婚前性行为”的青少年宣誓活动,文中对这种行为大加赞赏,认为是传统道德的回归,其意义是深远的,活动的形式是可取的。但是前些年,笔者作为青春健康项目国家级师资参与了一次中美青少年健康问题专家的交流会,接触到一位美国来的青少年教育学家才得知,这一活动其实引起的社会问题是非常巨大的,很多青少年由于宣誓后没有履行诺言而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舆论对于发起这一活动的组织不断地进行口诛笔伐。
综上所述,我们课堂活动设计的核心,不能脱离其教学目的的本身,哗众取宠或者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方式,是最为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