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先从去年的文艺电影《百鸟朝凤》说起吧,故事是这样的:
在无双镇,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2台,中等者吹4台,上等者吹8台,德高望重的逝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因此,唢呐似乎成为一种逝者的人心与道德评估的标尺。
年代更替,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现代娱乐文化对人民生活的不断侵蚀,唢呐艺术在时代激流中苦苦挣扎,显得盲目和慌乱,迎来了嘲笑,也迎来了彷徨,而最初衷的“道德号角”的意义,早已荡然无存…
或者,书法人去看这么一个故事,会更受感触。因为你也正在坚持一项在激流中挣扎的艺术,虽然比起唢呐而言,更多人(包括你)是坚持住了,但是,你确定你是在坚持原始的书法?于是我们会想:做个安静的书法人到底有多难?反问之:我们为什么不能心静?那就看我们对待书法,是什么样的心态。
书法心态,是艺术主体在长期的书法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书法文化心理境界。换句话说,书法心态是书法行为活动的发轫点,一种良好的书法心态,是获取较高艺术成就的决定因素和先捷条件。书法心态是人与社会的综合产物,基于此,培养良好的书法心态。从个体内因角度而言,古人确实有足够的条件做到书法心态的“四净”:即净心、净目、净耳、净手。
净心
王维早已在《绣如意轮象赞·序》中提出“审象于净心”的艺术命题。“净”正是在“静”的根基里,专门指出艺术家在研修觉悟中,逐渐净化自身内部精神境界,清除外部世界世俗物役功利干扰影响,拥有一个纯净天然的、无一丝人欲污垢的艺术新天地。这就要求书法人必须是书法艺术虔诚的殉道者,而不是假借书法形式来扬名显身的“投机商”。
因此,书法人应该相当重视“净心”。心不净则意念紊乱,身心不一,就会终被功利物役所困扰。扬雄提出的“书,心画也”的观念,所谓“心画”,即内心世界的表达。有什么样的艺术心理素质状态,就会对应着与之相适应的什么样式的作品风格品味。故此目前书坛上的芸芸众生,因为各怀功利之心难以解除抛弃,表现了艺术争鸣不休,在相互争雄的风潮中,让人感到是非难以判断。
净目
中国书法之门,第一书法互动媒体在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艺术活动视觉场,书法人要时刻觉悟警惕,不要被某些表面的形式花样和色彩斑斓的假象蒙蔽双眼而真伪难分。在现实艺术活动中,假象的伪艺术风格从来都和本真艺术一样放射耀眼光芒,正如玻璃球和珍珠都同样会放射一些光闪,甚至假象的东西还会更让人着迷动心!所以净目也很重要,擦亮眼睛,善于甄别。
净耳
在吹捧之风盛行的媒体时代,书法人保持充耳盲闻,耳根干净,不被时人酷评谩骂影响已属不易。在众说纷纭的议论中,书法人应该以坚定的毅力,该听的则听,不该听信的言论则坚决拒听。当然这样很需要有一种是非明辨能力,这是一种综合素养能力体现。艺术从来不是被人吹捧着过日子的,其价值也不是在别人的吹捧牙缝中体现,艺术有她的自尊与价值。
净手
净手是艺术实践活动的最终要求。大凡艺术,手是代表心灵去发表言说的,除了手的本质生理结构的限制以外,手大凡是去表现内心而存在的。手通过一定熟练技巧,方能做到动作准确无误。净手则是说笔画干净利索,没有过度多余的墨迹,更不能出现做作之矫态和斧雕意象。如此才是“心手双畅”,神驰笔至,心手笔化为一体的艺术最佳状态。
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指出了书法创作中:“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在五乖五合中,孙过庭说:“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同样这里所述的书法心态中的“四净”,若能做到了四净交臻同在,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书法心态环境,就能为创造优秀作品提供先捷条件。反之,如果书法人不能净心、不能净目、不能净耳、不能净手,即“四不净”,就不能成就好的艺术作品。
由此看来,在现代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四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