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不能过度热衷于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某些历史积案的是非,而是要对过程本身进行细察,不要陷入“是非历史主义的态度”陷进。
明朝三大征就是历史中的某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对于明朝的灭亡来说只是相当于一个插曲而并非是那个根,允许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明朝自建国以来一直存在两大严重困难:
一:文武官员此消彼长;
朱元璋开国之年大肆屠杀功臣,废除丞相,实施中央集权。初期大明帝国景象是君强臣弱的景象文武平衡形势。
皇帝朱祁镇土木堡事件后,大明数十万大军的死伤,瓦刺人一路猛攻。大明江山危在旦夕,最紧急关头于谦在众多文臣的拥护下拥护朱祈钰为监国,稳定大明局势。自此文官的权利凌驾于武将之上。
武将在后来的政治中渐渐开始沦为文官的附庸,明初崇尚武力的风气渐渐开始被压制,皇帝被制衡。到嘉靖王朝时,武官的地位变得极为低下。
勋贵们纵使永久保持由朝廷给予他们的高贵身份,他们的权势和威信却逐年下降。重要军事职务的指派权也旁落于非贵族军人即通过考试的武举人和武进士手中。
随着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民不聊生。财政措置失当,土地被私吞,军户的生活水准和士兵的服役条件一度恶化。军户私脱军籍,在役潜逃,以及虚登名册。士兵更是日益减少。武装力量逐渐变弱。
为弥补士兵空缺设置了全民皆兵制度,但由于没有人来应征或者地方文官阻碍而失败。政府实在没办法只能募兵了。徒增财政支出,但新增的兵力难以训练和控制,只能用于有限的战役以及事毕即遣返原地。
军事力量受文职衙门管束,武人受文官统辖。将士们没有得到基本的尊重,反而受到忧虑、猜疑和厌恶之类的待遇。
文武官的此消彼长打破了原有系统的生态平衡,且没有外力能使这种平衡恢复原来状态时,就容易导致系统的不稳定性。
二:官场腐败横行,毫无责任心
官员们纳取贿赂,欺骗和勒索他们的子民,无视政府前途。对国家既无认同感又无事业心。丧失团队精神时,腐败心态与日俱增。
在武装能力与皇权有效统治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文官系统们自私自利的嘴脸更是显露无遗。
而关于诸亲王、郡王,的供养消耗;社会不安与混乱;天灾,华北大旱,江南下冰雹,沿海地区大暴雨这些原因无论是明末还是清初,他们都存在。
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好的应对决策就是征服,而征服力量最终取决于军事力量,而明朝在军事领域上的衰败最终导致无可挽回的局面。
同样的历史大势,有的人看到的是几十年的尺度,有的人看到的是几百上千年的尺度。格局不同,对人物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看法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