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人往往因为太亲近而丧失了判断力。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彼此之间把握一个度。
认识很多人后,发现一点,所有的恩怨,都是因为人和人太好引起的,靠得太近了,就起了麻烦。
然后就有恩恩怨怨了,一个家庭中,一个单位中,乃至朋友之中也是一样的。好起来时可以两人同穿一条裤子,分开后,可以死都不见面。
弘一大师在晚年时,写了一首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人和人的感情,淡淡的就好,这样的关系,能够维持的久。如果一直浓浓的,两人浓如蜜,就是要分开的时候。
老子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如果一直感情升温,一定会退温的,这是宇宙的规律。
一转眼,我们相识了五年,伴着雨声,又想起了曾经的点点滴滴,想起深夜你因为害怕而让我陪你聊天时的喜悦,就这样一条短信两条短信直到你不再回复,直到你已睡下我才安心;想起那时你的一句熄灯了没有热水洗漱,我便在寒冬腊月的深夜拎着一保温瓶开水走过几个站台,就为了送给你一份温暖,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一丝丝温暖;想起毕业那晚你哭的稀里哗啦,我们拥抱着说再见,那些的画面历历在目,去永远的飘在了身后。毕业了我们俩来到了同一个城市,在这遥远而陌生的城市班里只有我们两个来了这里,你每天忙碌着工作,我在陌生的校园继续深造,很久一段时间没有了联系,也没有了相聚,很想知道你的生活是怎样的,直到有一天因为一个同学出差路过我们才有了再次相聚,你的笑容依旧那样甜美,我们还是那样的熟悉。
我一直以来都很少打电话给朋友,甚至朋友们的留言,我有时候也会忘记回。我觉得平平淡淡的就好了。虽然很久不见了,但是见面了,大家还是朋友。因为我们的印象,一直保存在过去的美好中。
对人且说三分话,人和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主要体现在说话上,少说话最好,话多了,都是废话。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家庭之中,都要适当地保持距离,有了距离,才有感情。
以前我认识一个师兄,因为彼此太好了。她跟我说啊, 你不要给我讲佛法,你可以度化得了别人,但是度化不了我。我想想也是,太近了嘛。
后来她离开了厦门,然后她慢慢地想起了我的功德,想起我的话,慢慢地觉得我的话很有道理,也慢慢觉悟了很多。所以发现,还是保持一些距离更好。
我见过一句话,为什么佛陀旁边曾经出现了像善星比丘、提婆达多一样的叛徒呢?
因为太近了,靠得太近了,就看不到对方的功德,观察不到对方的法身。所以他们看不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却看到佛陀的十四种丑态。
靠得太近了,就缺少一种恭敬心,看不到对方的功德了。感情好了,往往产生贪着心,而这种贪着心,就是将来我们恨对方的根源。没有爱,也就不会有恨了。
靠得太近了,师父真的没有办法度化他们。
我现在常常想起传喜师父的一句话,他说,你们要远离我,看看我的开示,想想我就好了,不要去亲近我。很多人一亲近,往往看不到对方的功德,却看到过失,这不是一种造业吗?
人和人的关系,真的很有趣,没有一种恭敬心,就很难维持下去。我们讲要恩威并施,又要恩,又要有威德。这样才能维持好。
就像我恩师,他一发起脾气来,观音寺谁都怕他的,但是好起来也不得了。他身上就有一种磁场,所以我们一想到他,都有一种加持力、有一种恭敬心。
记得万行师父讲过一句话,当你真的见到佛陀时,你连成佛的心都没有了。因为佛陀是那么的平实,那么的普通。所以你见到了,我们觉得佛也不过如此。又如何能想着成佛呢。但是真正有功德的人,也是很平实的,我们没有福报时,往往就看不到对方的功德。
人和人的相处,真的是一种艺术,或者是一生中很重要的学问。要学好这一点,很不容易。
我觉得有点很重要,首先要抱着一种无所求的心理,不要去求对方,无欲则刚嘛,不求于对方,然后多多为对方做事情,这样子关系就慢慢地好了。很多人关系越搞越糟糕,是因为向对方所求的太多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啊。
让我们平平淡淡地生活吧,不需要太多的好来好去。别人给我们任何东西,我们都要感恩,唯有感恩,关系才能持久。夫妻之间没有感恩,两人就是讨债鬼,互相讨债,两个讨债鬼在一起生活,能开心吗?
见的人越多,我越相信命运了,越相信人和人的感情,真的是靠缘分在维持着,这个缘分说的好听一点,叫做恩,说的难听一点叫做债,互相有缘,互相还,互相报恩,或者互相还债,仅此而已。
我见过一个师兄,喜欢上一个男的,他已婚,但是两人又同居。虽然男的经常打她。但是她想不通为什么还喜欢他。我说,很简单。你欠他情债,他欠你钱债,就这么简单。后来终于还完了,互相还完了。还完了,就解脱了。
所以人啊,别人对我们好的时候,要感恩。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报恩,缘分是很短暂的。不然对方还完了,就结束了。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带着一个或者几个巨大的任务来的。任务完了,他就走了。
人和人的缘分也是一个任务。仅此而已。
如果淡淡地交往,下辈子还能很好地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