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段视频在朋友圈里很“火”:一位小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刘胡兰》,在读到刘胡兰被铡死时,情绪激动语调中带着哭腔。这也引来了周围同学的哄堂大笑。
讲真,我本来被这小孩带入感极强的朗诵感染了,情绪悲壮而伤感——不料这一通大笑又猝不及防地把我拉回了现实:我也可笑地笑了!但随即眼泪在我眼眶里打起了转,莫名地心疼起那个认真地孩子,也为那些笑作一团的孩子们难过起来......
我不知道发布者的初衷是奔着搞笑去的还是奔着对孩子的尊重和佩服来的,但画面里的反差太大:一本正经的严肃,配上了茫然无知的嘲笑!
这让我想起当年在放映《南京!南京!》的时候,有许多年轻人在影院大笑。虽然这种行为招来了很多人的不解甚至讨伐,但最终还是不来了之了。因为什么?因为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教育缺失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关于历史的传承和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太久。
对于现在的孩子,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贫穷”“苦难”“颠沛流离”这些词,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衣食无忧。他们根本不知道“刘胡兰”“王二小”“董存瑞”“小萝卜头”是谁,因为他们的父母不会向他们提起,课本中也鲜有出现。
即使是假期父母带孩子出去“长见识”,会毫不犹豫地去参加艺术展览、参观博物馆,却很少有父母会带孩子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事实上这样的基地也是很少的),除非是学校组织。但学校的组织力量是有限的,加上现在独生子女普遍比较娇惯,出于安全考虑学校一般很少组织大型的出外观摩活动。
所以,孩子们对“革命先辈”的印象,只局限在有限的几篇课文中,而她们的生活毕竟是安逸快乐美好的。那些小英雄离他们太遥远,远的让他们怀疑他们是不是仅仅是某个故事里的人物而已。所以当影院里播放我们认为让人窒息的苦难时,我们的年轻人却发出来浅薄的笑声。
不是我们年轻的一代不懂事,而是我们全社会集体蒙住了他们的眼睛。我们的父母只向孩子呈现美的好的,给予了他们尽可能多的呵护,让他们只追逐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却刻意隐藏起了灰暗和艰辛。所以他们的抗挫力太单薄。不然,怎么会有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动不动因为和别人的一点小摩擦就抑郁自残自杀的事件频繁发生?
每次听到或看到学生自残甚至自杀的极端行为的报道时,我就会为我们当下的教育感到悲哀,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能担负起时代的责任,可是我们如何把责任交给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尊重的一代呢?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何谈爱国?
什么是爱?爱是让他知道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爱是让他明白一个人要”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爱是引领,让他成为一个有厚重人格的人;爱是让他成为一个有爱有责任的人。
什么是爱国?我认为,爱国先从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开始,从对真实历史的尊重和传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