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有了难得的小长假。因为闲又不得出门,于是有了休闲的读书时光。
书柜里的书多半是儿子留下的,闲了几年都没怎么读,一来忙得没有时间,二来心不静也读不下去。这些书有的还没拆封,有的已经落了灰。趁着清扫的时候,摸着质感的封面,感受到久违的墨香。
进入2020年,我认真读的第一本书是杨绛的《我们仨》,封面如书名一样简单,内容却极为丰富。随着先生淡淡的讲述,感受“我们仨”团聚的快乐和最终的走散,似乎与她一起重温了学术之家的温馨与悲欢。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已经破旧甚至有些水痕,应该是儿子初中时的必读书目。这位轮椅上的哲人活得比常人更加率真和通透。特别有感于《合欢树》那几篇文章,对于“我”的遭遇,母爱是那么小心翼翼,隐忍深沉。
读余秋雨的《行者无疆》,对欧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师的视角是独特而犀利的,更多了历史追溯下的人文关怀,让掠过风景后的内心更加丰盈。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是我第一次读周国平的书,书名就很讨喜,但会不会是心灵鸡汤?其实真正读起来,才逐渐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这本书每一章篇幅不长,但围绕主题哲理悠远,很多句子都可以反复品读回味。
《毕淑敏的自选集》是在世界读书日的时候抢购的,也是利用五一期间读完的。好厚的一本书,怕读不下去,我是以倒叙的方式读完的,短篇、中篇、长篇,可读起来就放不下,真是各有滋味,一样精彩。喜欢毕淑敏,是早年看过她的散文集《你很重要》,语言质朴,读来舒服。后来朋友推荐我看她的旅游系列,说是读过之后,仿佛心也随之旅行一般。的确,毕淑敏的足迹遍布世界,她的探索凝聚成《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的感悟。再后来她几年前写的《花冠病毒》被喻为对新冠病毒的神预言而大火。其实,我觉得因为毕淑敏曾在西藏高原从医和有心理咨询师的背景,又有游历世界的经历,所以读她的书,既笔触细腻又视野开阔,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自然而然地就溶入进去,一气呵成之后豁然开朗。
以前读书大多读的是杂志类的小美文,属于休闲式的阅读。现在,更喜欢读一些阅历深厚和给予人启迪的书,文字是作者深邃思考的结晶,闪着流金岁月的光芒。有时为了解放耳朵,也听《樊登读书》求知解惑。
人在旅途,总是面对太多的未知与考验,难免迷惘而焦虑。生命无法掌控,生活可以选择。那就请在忙碌中停下急行的脚步,挤出一点点时间,重温经典,聆听大师的智慧,仰慕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