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的时的一段话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这个耿直的孩子说的话丝毫没有让人觉得傲娇,反而更加引发人们对“寒门出贵子”的思考。
正如熊轩昂所言:他们享受了最好的教育资源,拥有了更多的捷径,这是许多的农村孩子所永远也没有办法得不到的。
虽然熊轩昂只是道出了一个事实,可是他的这段话切切实实地戳痛了许多“寒门子弟”的心。
于是有人这么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可有人就住在“罗马”。”,“你奋斗的天花板可能是别人的起点。”
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于中产以下阶级的人,是不是就没有阶层上升的可能性了,那些底层家庭条件差想靠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孩子瞬间感觉希望被戳破。
那么现在寒门出贵子是不是一定比以前少?
对于这个观点,吴军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不一定。
他认为:首先,拿什么人群做分母很重要?如果拿县里比较好的学校做分母,那么“出贵子”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如果拿整个县做分母,那么“出贵子”的概率就会小很多。而且由于今天农村人口的比例在减少,所以名校的农村生源比例减少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说“贵子”不论出身的话,那么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吴军老师的观点我比较认同: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和规矩。
贫穷可能会在短期内物质条件差一些,但是如果没有见识、爱和规矩肯定不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缺乏见识,视野就被局限了。缺乏爱,将来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和别人分享爱。缺乏规矩的人,别人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甚至大家会和他们作对。
那么,对于父母,孩子教育的本真正在哪里?
你希望你的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大部分父母肯定会想到是自信、乐观、勇敢等等之类的词,但我们事实上是怎么去做的呢?在实际中,我们不是去刻意培养孩子这些能力,我们实际上在努力地打听哪个学区好,哪个学校的老师好,哪个课外辅导班办的比较好。我们认为上学就是教育,上一个好的学校我们的孩子就会拥有更好的教育。
另外,我们许多父母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教育的好与不好,成才与否,是学校、老师和孩子自身的事情,父母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只需做好“后盾”工作,甚至还有父母直接就对老师说:“老师,我的孩子以后就交给你了。”
事实上,许多的父母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影响孩子最大的不是老师,而是来自父母和家庭。
学校和老师其实真的没有义务和责任替你教育孩子,他们只是交给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些知识,我们选择生孩子,就要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孩子养的好不好,不要把责任推给学校老师和社会。
熊莹老师在自己从事多年留学咨询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孩子在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反观其父母多数也都有这样的缺陷。结合我们自身经历反思一下是不是这样呢?现在的我们身上是不是有和我们父母很多类似的地方呢?我们父母的某些习惯是不是对我们影响很大?
我就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我继承了我母亲积极乐观的优点,但是同时我母亲脾气不好的缺点也一并继承了,有人可能会说这是遗传导致的,但我相信更多的是影响和习惯的力量。所以现在的自己还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刻意去改变,我相信微习惯的力量。长远来看,也是给我的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正如在霍老爷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如果你自己没有阶层上升的愿望和持续的行动力,又怎么可以寄希望于一个孩子草鸡变凤凰,一代人改变你们家族的宿命呢?
与其望子成龙,不如自己成龙。
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