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八一八战国四公子,他们是:信陵君魏无忌,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
这几个人其实并非完全处于同一时代。说到时代,先得弄清楚战国的时间界定。一般从定义上来说,战国时期指前475年到前221年这段历史时期。
221年是秦统一天下的时间,作为结束时间没有太大争议。但是作为春秋战国分界的几个代表性历史事件并没有发生在475年。它们分别是:田氏代齐(481年),三家分晋(458年),周天子承认韩赵魏(403年),周天子承认田齐(386年)。之所以将475年作为分界,只是为了记述方便,以周元王元年为记。
信陵君出生年不明,除此外,几个人的情况大体是这个样子:
所属 | 生卒 | |||||||||||
---|---|---|---|---|---|---|---|---|---|---|---|---|
信陵君 | 魏国 | ???-前243 | + | + | + | + | + | + | + | + | ||
孟尝君 | 齐国 | 前344-前279 | + | + | + | + | + | + | + | |||
平原君 | 赵国 | 前308-前251 | + | + | + | + | + | + | ||||
春申君 | 楚国 | 前314-前238 | + | + | + | + | + | + | + |
从上表看出,孟尝君活跃年代稍早,其他三公子真正在政治上有交集的,大约应该有4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秦国正是昭襄王在位时期。秦昭襄王为秦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再经三世,由嬴政一统天下。
下面挨个介绍下这四位。
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楚国江夏(湖北省东部)人。为人好酒色,在平均年龄不到40的春秋战国时代,却能活到76岁的高寿,其实挺令人羡慕。魔都人民有这样的祖先想必很满意。
前272年,秦昭襄王派大军犯楚,楚王连都城都挪了还是扛不住,于是派遣黄歇出使秦国求和。黄歇凭其出众的口才,成功说服秦王阻止白起出征,使楚国免于灭顶之灾。
休兵后楚国遣黄歇和太子熊完入秦作为人质。顷襄王病重,秦昭襄王不肯放太子回楚国。黄歇让太子乔装为车夫,随使臣逃走。估计太子已经走远,才独自去见秦王。秦王大怒,要黄歇自杀,在范雎的劝说下才保住性命并释放回国。
太子熊完即位后的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任命黄歇为令尹,封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
令尹是当时楚国最高官职,相当于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相”。楚国令尹由外姓人担任的,史上也就吴起,黄歇,李园几个人。可见其受器重的程度。一方面,黄歇的确在秦楚之争中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智慧和口才,另一方面,这也是考烈王的报恩之举。
春申君一生为楚国鞠躬尽瘁,权倾朝野,名望甚高。元朝大学士许衡甚至评价他为战国四公子之首。春申君死后一百多年,司马迁参观春申君的故城遗址,仍被其规模震撼,可见其在世时的荣华。
关于他的事迹,早先写过篇故事,详细描述了晚年春申君是如何因好色而被小人所害的。有兴趣的读者可移步《李园乱楚》。
信陵君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四公子均以礼贤下士和贤德闻名天下,信陵君自然不会例外。可惜国君安厘王嫉贤妒能,不能重用。当时秦国如狼似虎,意在东方,韩赵魏本应齐心合力抗击秦国,却也是各怀鬼胎。
长平战后,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大将晋鄙十万大军却在魏王授意下按兵不动。平原君赵胜找到魏无忌,希望能帮忙说服魏王出兵。可惜魏王畏惧秦国,始终不肯。无奈的魏公子只好带领门客家兵,打算以死相搏。
此时,之前礼贤下士的成果终于显现。老人侯赢献策,可求魏王的宠妃如姬偷出魏王的兵符。信陵君有恩于如姬,顺利盗得兵符。公子无忌携力士朱亥同赴大营,击杀晋鄙,发晋鄙十万大军,终于解了赵国之围。赵国免于灭国,秦国则无法继续攻打魏国,国家安危自然化解,同时也因此巩固了魏国在山东诸国的威望。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
表面上,魏无忌欺骗国君,击杀大将,实属重罪。然而,当正常的劝谏无法达成目的时,为了国家存亡的大义,不惜以身犯险,甚至出逃赵国,却可当得起“行大义不拘小节”。窃符救赵这件事,对当时战略环境影响巨大。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太史公也借汉高祖的事迹,对信陵君的“贤”给予了极高评价。
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政治上具备清醒的战略眼光,军事上两次大破秦军,并有《魏公子兵法》流传后世。可惜却始终受到魏安厘王猜忌而无法委以重任。其成功之处显而易见,尤其在发现和任用人才方面,当为后世楷模。
信陵君失意的重要原因,个人认为,是没有清醒认识到国君嫉贤妒能的本性,锋芒太露。在这方面,后世另一位贤臣张良,则可作为楷模。
晚年的信陵君沉溺酒色,前243年郁郁而终。十八年后,秦灭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