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借此实录文稿,向所有的医师同行,预祝节日快乐、身体健康、精益求精、更上层楼!
——钟山风云
1、医师节就要到了,这是一个属于中国医生的节日,邀请您从业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患者跟我们讲讲?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抢救过的一个7岁的小男孩。
他父亲是现役军人,他父母在他之前有一个小男孩,也是7岁多时因血液病去世了。伤心欲绝的父母,时隔多年后鼓起勇气,又生下了可爱的他。但不幸的是,小孩又碰上严重车祸,头胸腹等全身多处严重外伤,大量出血,休克,呼衰,并发多脏器衰竭,最后还是没有能够抢救回来。小男孩四十多岁的爸爸妈妈那撕心裂肺的哭声,久久萦绕在我心里……
当然,也有更多从鬼门关里抢救成功的欢欣和鼓舞!
2、每当看到患者被疾病纠缠痛苦,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同身受。
我从医的初衷,就是小时候家里亲戚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身亡。从医以来的耳闻目睹,没有让我的心麻木,反而是越来越能感受到病人的痛苦。
3、医海无涯,学无止境,您如何在强大的工作负荷下,保持与时俱进,并不断挑战新的领域?
我能够始终保持不断学习和提高,不断挑战,是源于对医学的热情和热爱,以及自己对提高个人医疗技术的不断追求。这种追求,又源于临床工作中病人病情治疗的需求。
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4、您从医多少年了?从医以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我的职业生涯至今近28年,最大的改变,一个就是年纪越来越大了,还有就是多次跨学科专业的转变。我2018年年过四十多,才学习进修介入,成功取得了国家卫健委心血管介入医师资质,也经受了上千例临床介入诊疗手术的突践考验。
由于介入射线的影响,不能再接触射线,机缘巧合,我又在窦主任鼓励和指导下,跨学科进入康复医学领域。
但是追求更高技术,更好服务的心没有变。
5、您怎么看待这种改变?
我觉得是,时光变迁,岁月不饶人。
但是,比起众多还活跃在临床一线的老专家,我还年轻。
我在18年回母校东南大学中大医院进修时,又看到了当年给我教授内科学的张子沪老教授。他已年近八旬,依然奔波劳碌,每天都还在门诊坐诊丶病房查房等临床一线工作。
这让我深受鼓舞,也激励着我不断努力,不断学习。
跨学科不是困难,是又一次的学习和挑战,更加激励我,要结合自身优势,在康复医学的道路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自身的一点点贡献。
现在,我们仁爱康复三科,在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会长窦教授,以及中山三院康复科团队各位专家指导下,不断提高,用我们的真心,热心和耐心,竭诚用心为每一个病人服务,让病人安心、放心!
我会为每一位患者的吞咽进步感到高兴,
我会为每一个患者的言语表达越来越清晰感到兴奋,
我更会为每一位病友在康复道路上迈出的每一个新进步而深感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