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通译】
孔子说;“能够以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以礼让治理国家,那怎么实行礼呢?”
【学究】
以礼治国一直是儒家倡导的治国理念。以什么样的方式治国,不同的学通提出的道通是不一样的,如果要加以比较,难以说清楚谁好谁不好,最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就好。儒家就始终提倡以礼治国,几千年的实践也说明儒家治国对社会的发展有相当的成就,宋明是一个高峰。
礼就是共同需要遵守的纲领和制度,谁也不能在礼制上有失偏颇。对于违反礼制的人,儒家强调德性,而法家就强调刑法,从这个层面上看,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单纯只追从礼让,也会使礼制崩塌,也需要不同的学术来支持全面的管理。
【原文】(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通译】
孔子说:“不用担心没有位子,就怕没有胜任位子的能力;不用担心没人知道你的才能,只在乎自己成为真才实学的人一定会被人赏识。”
【学究】
素位以待求有德之人,这是常态。国家如此,企业如此,哪有没有合适的位置之说,只在于你是否德以配位,用人最怕人不及位,导致错失机会。对于那些真才实学之人,先获得能力,一定会有机会让你发挥的。对于那些所谓怀才不遇的人,还是正视自己为上。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如诸葛亮,如魏征,如曾国藩等千古管理名臣;如陶渊明,如唐伯虎等,即便没有在管理上有所作为,其学识的发挥一样传唱民间。孔子在这里彻底提醒的是德以配位,而非德不配位。
【原文】(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同译】
孔子对曾子说:“曾参啊,我说的礼让就是一以贯之的。”曾子回答说:“是。”曾子从孔子哪儿出来,孔子门人问:“孔老说了些什么呀?”曾子回答说:“孔子的道就是忠恕而已。”
【学究】
通过孔子和曾子的问答说明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忠恕之道。下对上要忠诚,上对下要宽厚,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明白自己的位置所在,才能清晰如何处理彼此的关系,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有条不紊的管理层次。
孔子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没有多大的道理可讲,也没有多深奥的理论可说,社会和顺就在于明确自己的位置,理清彼此的关系,道明应有的品德。真没有什么长篇大论,做到大道至简,唯此而已。
【原文】(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通译】
孔子说:“君子明白义,小人明白利。”
【学究】
义即利,利即义,义利是礼的两面,一味要分开这两者的关系,其实是一种枉然。孔子用义喻君子,用利喻小人,这样的对立比较,很容易把人带入纯粹道德性,导致很多人不知所措。这也是孔子过于理想化的一种论调。
人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待自己,从生存基础来说,利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从社会性角度来看,义是获利的先决有利条件,从思想层面来说,为了利而丢弃义一定不可取。所以这一点,孔子只是强调人的社会性一面,而缺失对人本性的重视,这很容易被既得利益之人利用。
尊重生命,尊重规则,这一切都不能离开人性本源去讨论,否则就会掉入自以为是的空洞理论中,孔子也难以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