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还有一个相关话题就是“拖延症”。
我对“拖延症”的定义是“无穷准备”:当我们面对一个会给我们造成痛感的场景时,完成它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所以我们欺骗自己说,“我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准备”。
比如老板让你一个星期完成一篇文案或者文章,你先开始查各种资料,在网上搜罗各种各样或许有用的东西——这其实是在不停地往你的工具箱里加东西,加你觉得或许有用的工具。
这种方式是代偿性的自我安慰,实际上,你之所以做这种所谓的“准备”,是因为你不愿意进入那个给你造成痛感的场景当中。拖到最后一天,你发现拖无可拖,被迫进入场景的时候,也能把这个工作干出来。
但结果你会发现,之前你做的很多准备,收集的各种各样相关不相关的资料,其实都是毫无用处的。你其实就是在玩一个小孩子的把戏:欺骗自己,就像小孩儿不愿意去上学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事先设计和做出一个明智的工具组合,只有进入到一个场景当中,慢慢才能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工具。而且,你的认知能力、决策能力、反应能力,都是你的工具,它不是在事先的设计当中能够完成的,它是在场景当中完成的。
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工具箱设想为一个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的空间是有限的,你一次又一次旅行的过程当中渐渐就知道了,哪些东西是必需的,哪些东西是不需要的。
任何一个生物,就像蝙蝠和蛇一样,它们在各自的场景和生态位上做出了一个最合理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是“天择”,不是它们自己来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