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与静的关系
动与静,是宇宙间事物运动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真气运行法有效地利用了静与动的关系,促进真气运行,使机体更好地发挥生命活力,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有动必然有静,有静必然有动。静极生动,动极复静。静是动的基础,动是静的力量表现。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形体属阴主静,真气属阳主动。气离形则无所依附,形无气则成块然死物。必须阴阳互根,动静相育,形气并存,才是活泼泼的一派生机。
真气运行法有静功有动功。静功就是使身体安静下来,用调息的办法,推动真气运行,大脑皮层高度发挥它的调节管制机能,使内环境生机旺盛,从而防病治病;动功则是利用运动形式,配合呼吸,导引真气运行,用姿势来调整自己的精神排除杂念,慢慢地使大脑皮层由动而静,发挥它保护性的抑制力量,旺盛机体的生理机能。前者是静中求动,后者是动中求静,所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不过动功因为姿势复杂,配合呼吸也得练习很长的时间。专用动功者多收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练动功必须有静功的基础,动静结合,效果才理想。
怎样才算静?静的境界又是怎样?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回答。
过去养生家每谈到静,首先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和无思无虑,什么也不去想,叫做入静。有很多人按此方法去做,不但静不下来,反而千头万绪,思虑纷纭。因而只有望洋兴叹,恨己无缘,做了静的俘虏。但也有人一味追求什么不知不觉,无想无念的定和静,以至于不承认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存在,不承认事物的运动,把一切都当做是空幻、虚无的,这就不知不觉地坠入了宗教唯心主义的泥坑。实际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绝对静止的事物,只有相对的静,而没有绝对的静。
二、静极生动
我们所说的静,就是使身体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调整呼吸,推动真气运行,冲通任督,贯通经络。在这个过程中,体内的触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练功一有成就,真气在经隧中一刻不停地运动着,这种内景真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身体各部机能处于积极主动、生机盎然的状态,哪里有什么静止呢?这只能说是对外界反应或思维活动暂时的相对的静。
为了使高级神经活动不受干扰,最大限度地摒除外界刺激的影响,集中精力于真气运行,可以对内环境进行诱导,这个功夫叫做内视,也叫精神内守。古代医学养生家们,还总结创造了许多方法:有的用观想法,就是假设一个美好的景象来维系思路;有的用数息法,默数呼吸,摒除杂念;有的用止观法。总之,方法虽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摒除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集中于诱导真气运行,给机体各组织增加生命活力。这样,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便会增强,而真气运行也就愈加旺盛,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为用。
这种富有旺盛活力的抑制,可以使身体更加安静镇定,也就是静极生动之意。曾有人用“雷击山而不惧”来形容,这时叫做入静或入定。其实这时千变万化瞬息不止,气流运行不息,浑身温暖如春,心情愉悦。对这种内环境的感受,过去有人喻为“无边风月自在”。这哪里是什么静和定,这不过是一种非常旺盛、非常自然、非常有规律的真气运行罢了。在这种情况下应是动静相兼的。在习练五步静功的过程中,随功夫的深入,深度入静,会有千姿百态的生理变化,八触即是其部分现象。
三、八触
练功过程中,体内的能动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古人总结归纳了八种,称之为“八触”。
大 在练真气运行法的过程中,有时觉得身体很高大,这是因为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力量增强(俗称入静),真气运行通畅,毛细血管扩张,身体各部出现充实、膨胀的一种感觉。
小 有时觉得身体很小,这主要是真气由外入里,集中于丹田出现的一种幻觉。
轻 有时感觉身体轻飘飘的,好像要飞起来似的。这多半是在吸气时出现的一种现象。因为吸气时真气是向上的,所以在坐功入静时觉得一起一落的,常有人说和坐飞机一样。过去形容为“纳如起飞,吐如落雁”,即便在走路时也有身体很轻的感觉,都是真气充足、随呼吸活动的表现。
重 坐功时出现身体重如巨石、坚不能拔的现象,此时真气趋下。如过去武术中有千斤坠的功夫,都是呼气时真气下沉的一种表现。
凉 多在后一阶段出现,任督循环,心肾交泰,很自然的时候,在心肾之间出现凉彻心髓、舒适的感受,乃肾阴充足、肾水上潮的表现。
热 热的感觉出现得最快也最多,在第一步就有心窝部发热,以后丹田发热,腰部热、四肢热、全身热,都是真气旺盛、热能集中的表现。在集体练功中,用体温计测量皮肤温度的变化,一般坐功后都比功前升高1 ~2 。在五步功的训练过程中,真气集中在心窝部,集中在丹田,到命门,到百会,这些部位的皮肤温度都明显升高,通督后有人百会穴的温度上升至38.5 ,其本人精力旺盛,没有因高热而不适的感觉。人体活动需要能量,抗病免疫、健身延年,也需要能量。真气运行法就是集中自身热能,发挥其抗病免疫的一种手段。
痒 皮肤瘙痒,头皮奇痒,是必有的一个过程。由于平时经络、孙络欠通,一旦真气运行旺盛通过时,就会出现痒的刺激。遇到头皮奇痒时,切勿抓打拍击,阻碍气机。只需轻轻抚摩帮助其通过即可缓解。这种现象持续十余天即可消失,切勿疑虑。
麻 有时觉得身体某部有蚁走感、触电感,局部跳动,都是真气通过经络的表现。
以上八种现象,过去称为“八触”。实际功中的动态比这些还要多,如有人在坐功时产生自发运动,是真气活跃、神经兴奋的表现。开始某一部位肌肉跳动,如果注意力集中在那里,就会诱导真气向那个部位集中,因此就会发生更强烈的运动,甚至手舞足蹈,转身摇头,大跑大跳而自己不能控制。看起来运动非常激烈,但自动停止后,本人非但不疲乏,反而很舒适。看来这种自发运动对身体是一种有益的锻炼,但是主观想这样去做,又不能发动,必须到功夫精纯时才能运用自如。一般初学时遇到这种情况,产生惧怕心理是没有必要的。要想避免这个自发运动并不困难,即在开始活动时不要过分注意活动部位或暗示叫它静下来,或将眼睁开,一会儿就停止了。此外,还有光感。坐功到一定程度,眼前发亮,像闪电一样,有时像霓虹灯晃来晃去,有的在脊柱内亮晶晶地贯入脑海,有时出现光团,沿任督脉高速轮转,多数是转三圈。如果功夫深了,百会穴处会有一光团或光柱经常存在。随着功夫的大小,它表现的力量、光色也有差异。以上现象都会很快消失。
以上种种表现,是由于经络畅通,机体活动旺盛,生物电集中活跃的缘故。在集体训练中,用经络测定仪多次测验,观察到练功者经穴导电量在坐功后普遍升高。尤其督脉贯通以后,测百会穴,功前为20~30微安,坐功一小时后测量可达200微安以上。由于微安表最大值仅为200刻度,所以无法求得精确的数值。
总之,上述现象都是真气在体内不同形式活动的表现,都是积极有益的。有些人遇到这些现象,延医诊治,医者不知,乱投药石,这是有害的。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成为精神负担。有人好奇,追求这些现象,以致不能控制。懂得了真气运行的规律,就可以避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遇到以上触动现象,不要好奇追求,更不要惊慌失措,只需安静地坐功,意守丹田,过些时候就平复了。
四、动极复静
生命体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动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静下来休整生息,以利再动。这是日常的自然现象。
练习动功“五禽导引”、“漫步周天”、“鹤飞唳天”等,以合理的姿势带动呼吸,导引真气旺盛地运行,练习到身气合一、形神俱妙的时候,只觉得通体轻松,心情愉悦,鼻息微微,一念不起,处于无我的状态,站到那里一动也不动了,充分表现出动极复静的自然规律。
练静功者,虽然没有姿势活动,也是由有为而至无为的。练功过程中,培养真气贯通经络,前三田、后三关都有非常剧烈的活动。尤其在攻后三关时,真气活动的力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被一种强大的冲击力量控制。这种力量则是由静极生动和动极复静而形成的。人们对静极生动是熟知的、欢迎的,知道必须依靠这个动力去攻关,但对动极复静的现象则茫然无知,产生疑虑而不知所措。
如第一步功呼气注意心窝部,心窝部产生温热感并沿任脉下行,结合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肠鸣矢气,汩汩作响,一旦进入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则没有明显的感觉,就认为是练错了,返回第一步再练,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必须知道,真气经第一、二步功打通任脉入下丹田,必须安定静止地休整以培养出更大的力量,方可进一步攻下后三关,即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这一段“动复静”的意义,也叫积气冲关。丹田力量充足后,动向为会阴跳动,尾闾气动,上行至命门(第二腰椎),又须静止休整一段时间,表现出两肾区温热,古说“两肾汤煎”。命门气流活跃,又开始了上行的活动,至背部夹脊关又须静止休整,积蓄力量,待力量充足继续上行。经大椎至玉枕关,这是最难过的一关。经过静止休整,艰苦紧张的锻炼,最后攻克第三关进入上丹田,即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
第三关是不平凡的一关,每个人通关现象也不同,最强烈的是轰隆一声而通关,古称“雷震把窍通”。这就叫得道。
督脉已通,即为第五步功元神蓄力育生机。由于肾气源源不断地灌溉脑髓,使元神的调节管制机能不断增强,机体的生理有序化,从而得到大定大静。真气运行法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层次,是顺应了静极生动、动极复静的自然规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