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为了生存和自由;学习中,为了精神充实;学习中,为了今天和昨天有区别。
有一天,老婆对我说:“我以前一直仰视你,可现在更多的是平视,未来可能要俯视你了哟!”
想要辩解,可是搜肠刮肚却没想出辩解的理由,脸有点红的敷衍了过去,但是心里不服。
现在的我,朝九晚五,工作内容八小时内完全可以搞定,下班八小时经常看篮球或者足球,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三年了,我没觉得不好,但总觉得不对,被老婆的这一句话点醒,我就要这样下去吗?
想起以前的求学之路以及刚参加工作时候的冲劲,多少次被自己感动。
学习中,为了生存和自由;学习中,为了精神充实;学习中,为了今天和昨天有区别。
这句话是我在大四考研上晚自习的时候发表的微博内容,这是我有史以来被人点赞和转发最多的一次,很有成就感。这三个排比句是我的真情流露,绝对是那时那刻的真情实感。
学习中,为了生存和自由
我生活在东北刘姓家族的村子里,而我姓董,我父母是闯关东的那一代,所以“被歧视”“贫穷”“被瞧不起”这样的词汇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构成了我的童年的主题。有幸的是很早我就知道了一件事:唯一能改变这一切的就是考大学。
“你还要上大学,别开玩笑了,真把自己当回事了”这是我在村子里和小伙伴玩的时候突然接到了这么一句我认为是嘲讽的一句话。过后我在反省的时候,只是意识到以后说话要低调,尽量不要说出来你的真实想法。但也有一个信念在我心底里不断涌动着,“我怎么就考不上,我就要上大学”,我是85后,我的小学同学升初中只有5个人,初中升高中还剩3个,高中升大学,就剩两个,我是那仅有的一个本科生。
我求学之路上的学习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要改变我的家庭,不能一直在农村受人歧视。 但是我只做到了让自己生存的好一些,离我的初心“让家庭更好一些”还很远,而且我发现城里的生活依然有“竞争”和“歧视”,所以我的学习还不能停。
学习中,为了精神充实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民企,那时的我是一张白纸,充满学习的渴望,而我所在的企业在业界又被称为黄埔军校,我觉得那是我很成功,让我获得了巨大的自信,包括演讲能力、营销能力、领导能力等等,所以我渴望这更大的平台。
于是我来到了现在的国企工作,国企和民企是有区别的,我发现我并不适应,没有了以前的那些荣光,也失去了之前的冲劲,而换来的仅是八小时之外的闲暇,这份闲暇也让我的精神生活空洞了。
“我是谁?”“我的价值在哪里?”“如果死去能留下什么?”,这是最近常常让我困惑的问题。
“我是谁”,像我这种85后的人,有儿子、丈夫、未来的父亲等等角色,如何做好这些角色我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我的价值在哪里”,八小时之外我能做什么?我的兴趣在哪里?做哪些事情能让我有成就感,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我需要学习。
“如果死去能留下什么?”,我还没有想好,但应该是写作。
我需要通过工作八小时之外的时间让自己找回那份成就感,要让自己精神充实起来。
学习中,为了今天和昨天有区别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在简书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说的就是我。想想还是上学时好一些,不用思考什么,就是每天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安排时间,可是真正参加工作以后我发现,你需要更主动的思考、行动,我也是这样做的,但现在我进入到了职业瓶颈期,看不到方向,感觉近三年我没有任何变化,没有成长。面对这种瓶颈是那么的无力。
我想要今天和昨天有区别。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提到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我需要珍惜每一天,每一天都要一点一点的进步,因为你终将死去,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我要做的就是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向前出发。
怎么能让今天和昨天有区别?
把时间花在那些长期积累能有成果的事情,比如读书、锻炼身体、学习某项技能。而不是花在那些即时愉快后就忘记也没有积累的事情上去,比如经常看篮球比赛、打游戏(除了那些以此为职业的人)。
所以我现在开始了一些改变:
现在开始了写作生活,开始不断积累,分享每一天的学习与进步,通过读书与写作让每天不一样,最起码获得的是气质上的不一样。
现在开始了考研生活,每天背单词学习英语、复习专业课,让自己的生活被学习填满,相信通过硕士生活能够提升知识结构与开阔视野。
现在开始了健康生活,我发现每顿饭吃一个馒头而不是两个也会很饱,我发现吃80%饱反倒让自己更有精气神而不是昏昏欲睡,我发现上下班留一段步行或骑共享单车的路让我大腿内侧的肉减了很多,我发现其实很多应酬不参加或者参加了不喝酒也是一样的。
这些都是一天一天在累积的变化,我已感觉到今天和昨天不一样。
从“生存与自由”到“为了精神充实”再到“今天与昨天有区别”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