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在许多平民老百姓眼里,读书科考是向士民阶层上升的基本途径,而在封建统治者眼里,读书人以文治国,以礼兴邦,而且不具有像武人那样的威胁性,所以统治者信赖文人治国,亦不会过于担忧文人。但是其实他们忽略了一点,没有文化的莽夫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文化的“流氓”。
历史上有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乐毅辅佐燕昭王建立强大的燕国,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季汉,张良辅佐了刘邦建立了汉朝。这些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文人在国家兴亡面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德才兼备,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在历史漫漫长河中成为闪耀的明星,也同时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也有一类读书人与他们截然相反,他们有一定的才华但却品行不端,最终导致祸国殃民的结果。正如红楼梦中薛宝钗所说“读了书反而更坏了,究竟是书误了他们还是他们误了书”。这一类的典型代表便是赵高。
赵高其人,17岁入学室为史学童,20岁太史考试合格为揄史,23岁参加统一考试,以第一名除为尚书卒吏入宫。他“通于狱法”能写一手漂亮的篆书很快讨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喜爱并做了离皇帝最近的中车府令,但是他并不想止步于此,他的野心在膨胀。
终于还是让他等到了机会,始皇帝在巡游途中驾崩,还未来得及将公子扶苏立为继承人的喻书发出去。此时老谋深算的赵高想到若是立成熟睿智的公子扶苏作为国君,自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而年轻且信任自己的胡亥更容易掌控。所以一心只有自己私利的赵高,扣住了始皇帝让他发出去的召书,并且开始了酝酿了一场夺位之变。而秦始皇没立皇后没立储君突然驾崩的危险局面,同时为赵高的谋划提供了有利条件。
赵高先找到公子胡亥,以“天命所归”蛊惑了年轻的公子胡亥,随后他找到了帝国的大权掌握者丞相李斯,经过连续不断的五次谈判,开国重臣李斯终于在利益的诱惑下变节了,和赵高同流合污,并且一起做了矫诏。随后在胡亥登基时当着大臣的面宣读了矫诏,确定了胡亥继承的正统地位。
而这些只是赵高毁掉秦帝国的第一步。等胡亥登基后纵情声色之时,赵高时时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的皇位怎么得来的,于是为了消除威胁,胡亥残忍杀害了三十三位与自己一脉同胞的兄弟姐妹。
随着秦二世胡亥对赵高的愈加信任,赵高渐渐不满足自己的尚书身份,于是他开始过河拆桥陷害死了李斯。并且因为对旧恨耿耿于怀除掉了帝国的栋梁蒙恬蒙毅。他排除异己,处处安排自己的党羽,逐渐将秦帝国的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在他蛊惑下胡亥终年不朝成了他掌上玩偶。更是朝廷上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
朝中大权独揽一身,朝上大臣皆默不敢言。
赵高眼见时机成熟,以重新斋戒沐浴为理由让胡亥迁往望夷宫中,实则是为了断绝他与外界的联系。在秦二世在位的第三年,阎乐在赵高的指使下,胁迫秦二世胡亥自杀而死。
在秦二世死后,赵高很想自己做皇帝,奈何朝中大臣皆对赵高的所作所为愤愤不平,就连上天也不同意。当他穿好皇帝的服饰走上大殿向皇帝宝座走去时,突然天摇地晃,使赵高不能前去,此乃天意。于是,他只能辅助宗室子子婴坐上皇位后再做打算。
而子婴却绝不是像胡亥那样便于掌控的傀儡,在登基前便设法杀死了赵高,赵高由此结束了他罪恶且血迹斑斑的一生。
纵观赵高实际掌权的几年,他助纣为虐,为秦二世大兴土木,残害忠良,严刑峻法,苛政重税,使百姓苦不堪言,而对于刘邦的起义军毫无作为。他这一生从头到尾都是为了自己谋私利,他这样的升迁方式可以说是毫无底线的,连自己曾经的同盟也能轻而易举的抛弃。虽然说秦帝国自身有着封建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是赵高的存在无疑是激化了这个矛盾。虽然说秦朝的灭亡不能完全归结于一人,但是他不管百姓的死活不顾国家的兴衰,独独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是非常可耻的。
“德为才之帅 才为德之资”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不假,但是更重要是为了学习怎样做人。如果一个人无德无才,那安安分分做一名贩夫走卒并无什么不可,但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确是十分可怕的,像赵高这样的人,他们是精致的利于自己的,甚至不管国家的兴衰。
但是他们不知道帝国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其实是一体的,皮将不存,毛将焉附?秦帝国一天天衰微,他的荣华富贵也走到了尽头。由于子婴的智谋赵高只是提前死去了四十多天,四十多天后,刘邦起义军攻占咸阳,随后秦帝国中央机构重要人物全部处死。一个曾经强大的帝国就这样拉下了序幕。
如此看来,一个国家培养人才应该秉持“德应当先于才,更应当重于才”的观点,才不会让有才无德的小人在精致的利己过程中扰乱国家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