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色情凝视
继父,母亲,弟弟,17岁的女孩伊莎贝拉,一家人在异国渡假。异国沙滩上,同为游客的德国男孩,在搭讪她。这个故事一登场,就像一场预谋。
爱情,也许该有幽微的发酵。但是,伊莎贝拉的爱情一开始,就被色情凝视。
比如,她的弟弟,用望远镜看正在退却衣衫的姐姐。
17岁的伊莎贝拉,在海滩上解开衣衫,进行日光浴。引领观众去看她的美丽身体的,是望远镜里伊莎贝拉弟弟的眼睛。
这个小男孩把性的朦胧渴求投射在姐姐身上。这不是他偶尔为之了。
当姐姐,在卧室里,用枕头独自彩排、预习性时,门口凝视的那双眼睛,就是他的。
他甚至帮助姐姐夜晚溜出家门,促成与德国男孩的约会,这不仅是亲密的姐弟情义,更是报酬丰厚的“投机”:他预约了姐姐的性爱分享。
这个绝不天真的少年,对伊莎贝拉的爱情,进行了全程的预约与窥探。
伊莎贝拉的被看,除了被弟弟那样的男孩子的色情凝视,也被其他男性窥视。比如出事之后,继父把原因归咎为:伊莎贝拉太漂亮。
继女伊莎贝拉的美丽,不停地在他的肾上腺蜿蜒流淌,积攒起满满一碗扰人心神的砒霜。甚至在两人独处时,他那模糊拖沓的笑容,浸透了家里窄小的客厅,无法转身的目光。
更可怕的是伊莎贝拉的自我凝视。
17岁的伊莎贝拉,去赴德国男孩的约会前,她在是卧室里独自彩排——枕头,裸露的身体,娇喘,披散的长发——显然,她清楚甚至有些期待约会会出现什么。
果然,他们在沙滩上燃烧。影片里,伊莎贝拉一分为二,精神上的她,从沙滩上起身,凝视自己和德国男孩的融和。
此后,在卧室里,打开衣柜,独自检视钱包里的成绩单。成绩单,那是世俗社会对作为学生的她的评价之一种。她在意,别人怎么看她。
在酒店大床上,在汽车座椅上的伊莎贝拉,衣着成熟,表情冷然,即使对方燃烧,她终归是平静而理智的,这时候的她,是冷静地看自己与德国男孩起伏的自我凝视的延续。
卖身败露,在警察局录口供处,在父母时而焦灼气急时而沉默粉饰的家庭餐桌上,那些或嚣叫或颤抖的台词:家里条件又不差,你缺什么?你为什么要卖自己?伊莎贝拉,横眉冷对。
伊莎贝拉令人惊艳的美丽不仅在于皮囊,更是她的冷静横眉的表情。她跟他们,跟性行为中的自己,拉开了距离,她仿佛只是远远地看着这一切,只是远远地看着她的爱情摸索。
二. 伊莎贝拉的爱情探索
我之所以称之为“伊莎贝拉的爱情”,她与德国小伙,至少走完了爱情的全套:
吸引,聊天,约会,牵手,买冰激凌,散步,亲吻,共赴巫山,送回家,吻别。各自回国,情绪低落,爱情结束。
也许,伊莎贝拉的性觉醒早于爱的能力的获得,但是,至少她与德国少年的摸索,包括后来与大学男同学的恋爱,这两次恋爱,都曾经捕捉爱情的踪影。
比如,和大学男同学。他们彼此吸引,聚会,牵手,亲吻,上床,见父母,一家人其乐融融、试图让爱情安全着,尽管,伊莎贝拉最终听从内心的不情愿而终止了两人的来往。但是,那两个男孩,都曾柔情地拉着她的手,似乎都有过闪电般的眼神,节日的气氛,离开时如影随形的忧伤的回望。
这些虽然短暂,在爱情的破碎里,微茫得像井底的树影。但是,也许正是这些,摇曳在后来伊莎贝拉在老先生乔治那里复苏的柔情里。
伊莎贝拉在性中确认自己,也在欲望中,与她的爱情渴望互相较劲。
柔情,锁定为老头乔治。那是爱情吗?不是的,那不过是她对乔治怜爱柔情的淡淡谢意。她的感谢,根本就是浅浅的,包括不拒绝乔治老妻的好奇相邀,与伊回到酒店房间,帮助乔治妻子追忆补缺。所以,她与老头乔治的情谊,不过是陌生人的善意温情,爱情不是她的人生出口,亦不是自我探索与确认的最终通道,更根本不是美国作家罗斯小说《垂死的肉身》(改编成电影名为《挽歌》)女主角(佩内洛普·克鲁兹)绝症后的抓住爱情为救生索的自我泅渡。
终其片尾,伊莎贝拉都没有超过20岁,即使她撒谎报出的最大年龄也不过是20岁。在没有以爱情为前戏的恩客床上,哪里来的爱情逆转?没有爱情。
三. 悲剧性的母女关系
伊莎贝拉的性觉醒就是比爱情觉醒要早,她的爱情思考,就是比性行为来得深刻和成熟。她撞见看到母亲有情人,却默而不宣。当她的卖身被公之于众,感觉被打脸的母亲,张大了嘴。她以为这个时候母女反而平等了,可以好好沟通心曲,探讨情感。但是,母亲拒绝了她,此时,使母亲显得猥琐的,不是其婚墙外的花枝,而是站在道德高位的家长嘴脸,惊恐万状,气急败坏,呵斥与掩盖。
悲剧性的母女关系,也许,才是电影的重心所在,伊莎贝拉的爱情悲剧,也许,只是这种母女关系的结果之一。
伊莎贝拉有一个衣柜,里面藏着她偷来的成熟的灰色衬衫,衬衫是母亲的。每次都穿上这件灰色的衬衫,矫饰成熟,同时夸大自己的年龄,肉身赚来的钱,都放在衣柜里的这个钱包内。
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钢琴女教师埃里卡有一个这样的卧室,衣柜里面挂着的各色未曾宠幸的衣服,是埃里卡的桃花源。但是,只许一室之内芳华姽婳。在家庭秩序的守护者埃里卡的母亲眼里,一出门,这些衣服就是一面面摧枯拉朽的战旗,是女性自我沦丧的布告。
母亲不想看到的事情,反抗她,这是成长的永恒的渡船不?伊莎贝拉的两次恋爱和她那无数次的卖身赚钱游戏,也许,只是少女的无知和欲望的浑然天成罢了。
其实,母女俩有过多次讲和的机会,她两次与年龄相当的男孩谈恋爱时,她的母亲内心坚硬,嘴上却故作大方,对德国男孩,她建议她白天可以跟他出去(晚上不行),对大学男同学,她已经吃过一堑(女儿卖身被她得知、截断后),她鼓励他们交往,留宿后,在餐桌上和男孩子作亲密家人状,这母亲的内心焦虑,是为人父母者能理解的,但是,她的自相矛盾的所谓开明,总是不自觉地把伪善拉到身边,也就一手把女儿推开了。
与之相随的,年轻的伊莎贝拉,当她以性探索而进行的反抗和自我确认时,也就弥漫了无知与绝望。
于是,爱情的不存在,对于伊莎贝尔来说,并不比它的存在,更让她感到怀疑。
而,情爱中最动人的,也许就是无知与罪恶,清醒和绝望。
所以,姑娘,我爱你,胜过所有的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