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一生,从大学毕业到60岁或者55岁时退休,有将近30年的正常工作时间。
在这30年里,我们完成了人生中的其他大事,比如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或者还有看着自己的儿孙们渐渐成长,而工作就像是一个不离不弃的“老友”一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即使退休之后,回忆起来的三言两语也离不开工作。
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悖论,很多人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在普通、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但是回想起来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并不是自己为公司、单位做了多少贡献,而是自己的私人生活,比如说有了孩子的刹那惊喜,陪伴孩子成长的温情脉脉以及和父母分离的不舍、痛心。
每个人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我们吃穿住行都需要社会的供给,这就预示着我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必须为社会的正常运转做出个人的“牺牲”。
现代社会五花八门的职业都有,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即使只专注于某一种职业,只要自己个人的能力达到了相应的高度,够不着月亮也能够着星星,所以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
而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我们此时正在说的,每个人就把自己的一生蹉跎在了某个或者很多个单位里,直至老去。
值得庆幸的一点是,每个人都会老去,和绝多数人一样将自己的半生贡献在格子间里并不可怕,因为即使你不去工作你也一样会老去,也不一定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活的多么与众不同或出彩。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起聊天,当听闻某个人没有工作并且也不打算工作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起哄“真羡慕”“这才是生活”呀之类的,但是在我们心里总会出现几丝“这人有点不务正业”或者是“那人生多没意义”这样的感慨,其实这就是正常人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工作首先能够给人提供基本的生存需求。很多人或许都在心中想着要马上辞掉工作,出去“看看世界”,但现实却是我们还有房贷车贷要还,还有孩子要养,家里的水费电费饭钱需要我们支付,所以我们不得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工作。
再次,工作能够填补我们的时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平时忙着上班,如果哪一天突然闲下来了会感觉特别无聊、沮丧,而重归工作之后又能够变得饱满。
记得在上高中的时候,我无意问一个不怎么念书的同学为何要来上学,他说:“爸妈都去上班了,我这么大的年纪又不能去打工,一个人在家又无聊。”抛开个人理想之类的不谈,这其实就反应了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上班,因为除了这些正经事真的没什么事情做啊。
第三,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分为很多种,在我看来联系最密切的无疑是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比如除去睡觉、吃喝拉撒的时间,一天有14个小时。
甲上班14个小时,个人生活的时间都给挤没了,他大概会觉得自己活得没意思;
乙每天追寻自己喜欢的时候,比如单纯地睡觉、喝茶、散步,他没有将自己的任何一件事情转化为金钱,他大概也会渐渐烦闷(玩着玩着把钱挣了不算这一类);
丙工作8小时,把剩余的时间花在家庭、个人兴趣之上,自得其乐又心有寄托。
这三种状态中,我们最理想的应该就是丙的状态了吧!
价值感这种东西确实很奇怪,与其说那是社会给的具体指标,倒不如说那是生而为人的自我思索。
年度最具职业幸福感的榜单发布,在教师、公务员之类的传统职业上榜外,自由职业者位于榜首。随着创业风和SOHO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自由职业,而这一份工作时间不定、薪金收入不定,但是随着人们观念的革新,很多人不再觉得非得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才是最好,相反,只要自由,更有钱就好。
现在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总觉得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我个人浅薄的工作经验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哪怕是看上去颇自由的自由职业者也是一个工作的个体,他们也需要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才能够获得回报,只是他们争取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得到的结果跟大多数人不一样。
所以说,一份工作好不好最重要还是要看适不适合自己、自己喜不喜欢,如果实在烦现在的工作就辞职,如果只是稍有怨气那还是往好的方面看吧,毕竟你现在从事的这一份工作不正是之前的你经过精细对比而做出最明智的选择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