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朋友就要肝胆相照、两肋插刀,有人认为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才是朋友,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朋友情越来越淡了,有人说朋友之间也总是充斥着交易。下面我来说说我自己关于「朋友」的一步一步的变化。
我从小就是个内向的人,不知道怎么处朋友所以从小朋友就特别少,而我的哥哥和我正好想反,他热爱足球,性格外向,身边总是有很多哥们,小的时候「古惑仔」很流行,他和村里十几个小伙伴一块拜把子、称兄道弟,让我羡慕不已,而自己有时总是想想自己有几个朋友,想来想去也就只有一两个,越想越没有存在感。这就是小时候我对「朋友」的认识,感觉朋友越多越好,还因为朋友很少感到自卑。
慢慢的上高中了,上大学了,不再像小的时候朋友就只是一起玩耍的伙伴,有时候有些事还是需要朋友帮忙的,我身边的朋友还是那么少,家里的有些事还是需要哥找他的朋友来办,这时的我认为自己是因为朋友少所以才没能在有事求人的时候有朋友可以去求助,但是这时我发现哥小时候的那些朋友好像好多也没什么联系了,能够经常联系而且能够「用得上」的朋友似乎也不是很多。这时的我慢慢的开始对交很多朋友是不是就一定好产生了怀疑。
大学毕业以后,没有那么多时间总是和朋友吃吃喝喝了,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为了生活拼搏,朋友之间的交流更少了,毕业四年换过好几个工作,每换一个工作就会认识一批新同事,也就成了新朋友,每天和同事相处的时间比家人的时间还长,这个阶段,一批批的新朋友来了又去,发现当自己真的需要朋友帮忙的时候,这些朋友却都被自己一一排除。这时我对朋友的看法是要有几个真朋友,不求多但求铁。
来到北京的一年跟着笑来老师的专栏慢慢的升级概念,跟着薛兆丰老师的专栏学习经济学知识,慢慢的对朋友的概念又有了新认识。
都说现在人们都只认得钱,人情味越来越淡了,能交到真心朋友的几率也越来越小了,都是因为市场经济闹的。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是不是因此人们就没有以前人情味更浓呢?我认为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人们交朋友的背后都有两种规则在起作用:市场规则和人情规则。当市场规则的作用大一点的时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好多人都只认钱的情况,当人情规则作用大一点的时候就是我们向往的那种朋友:当自己有事求他的时候,他能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情来帮自己。其实在以前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和现在不同的是以前生产力比较低,人们只能相互帮助才能生活下去,看起来人们更加乐于互帮互助。想想看,即使在过去,如果你帮助了别人你是不是也想让别人回报你,只不过现在可以用钱更能够量化这种回报。
现在对于「朋友」这个概念,我认为初期的相处都是以市场规则为主导的,想和一个人交朋友开始的时候就要付出,不管是用钱也好还是用其他的方式(当然钱比较直接,也更有效)因为我们在一开始交往的时候都想有付出就要有回报,这个回报还要越快越好,也就是在这样的交往中感情慢慢的发展,当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情规则的作用就会慢慢的占据主导,这时付出的一方就不会再要求很快的看到回报,甚至偶尔的可以没有回报,这也是为什么当你向你的朋友们求助的时候,有的人能放下自己的事情去帮助你。
回归到自身,所有的人情规则的建立都是从市场规则发展来的,那么我们怎么让自己的人情规则变的更「高级」呢?既然最初都是相互交换,那么我们能够交换的价值越大肯定获得回报的价值相对也越大,也就是说我们的能力越大能够运用的人情规则也就越「高级」,这样来看我们就有了更清晰的方法来交朋友——提升自己。只有自己更加有能力,你交到的朋友层次才更高,更多的人也愿意和你交朋友。
朋友多好还是少好这一点因人而异,但是我想每个人都希望有特别「铁」的朋友,如果你以前也和我一样因为朋友少而自卑,因为没有特别「铁」的朋友而暗自神伤,希望我的看法能给你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