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萧红,《呼兰河传》描写萧红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其中,有一个人物,萧红琢磨得最多——祖父
师:(出示):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萧红:《呼兰河传》
师:在这段文字里,哪一个出现得最多——“祖父”。数一数这段话几句?(4句)短短四句话,“祖父”出现了7次,我们明显的感觉到:作者总是“我什么什么的时候,祖父怎样怎样”——特别的絮絮叨叨,为什么要用这样充满萧红特色的语言来写自己的祖父呢?读完《祖父的园子》,你就知道了。
二、自由、出声读课文。
思考:祖父的园子是一个 的园子。
1、祖父的园子在萧红的笔是一个怎样的园子?(风景优美、快乐、花果繁盛、生机勃勃、充满回忆、充满思念、充满活力、自由...)
2、总结板书:祖父的园子是一个风景优美(黑板上的词语来说)的园子。
3、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在20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自然段作者用笔最多,篇幅最长,是哪一段呢?
三、品读课文十七自然段。
1、出示十七段: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谁来读?读流畅你就很了不起了!——指名读(两个或三个学生)
2、读完这段文字:你有出错的地方吗?
重点两处:
有一个地方非常容易错:倭(wō)瓜 不要读成了“矮瓜”——谁见过倭瓜?倭瓜就是——南瓜。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jiē)一个瓜。”
3、如果让你从这段话中找一个词,能堪称这段话的灵魂,你能找出来吗?(自由)
如果说“自由”是中心词,那么,有这个词儿的这句话可以看作中心句。(见红色)。
4、在萧红的笔下,都有什么是自由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5、这个自由是一般的自由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由?——随随心所欲——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不想变成它们?
6、在萧红的笔下,难道只想表现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的快乐吗?她还表现了谁的快乐?——童年时代的萧红。为什么这段文字没有直接说——从文字背后,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
7、萧红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它的自由和快乐的?
生1:花虫鸟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拟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
师:除了拟人手法,还有别的吗?
生2:“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包括世间万物,也包括作者本人。人,和世间万物都是平等、自由的。
生3:回忆自己和祖父在一起的事情来写“自由”——联系上下文、联系前文来理解。
——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自己感情的方法叫什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师:这一段中,还有一个方法作者运用非常明显,你发现了吗?
在文学作品中,三个或三个以上固定的句式出现在文段中,就叫做排比。
总结:排比、拟人、寓情于景是坐着在这段中表达时使用的艺术手段。
8、寓情于景运用广泛: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1)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一切景物所表达的感情解释人物的感情。景物喜,人物喜;景物悲,人物悲。)
本文,用……的快乐表达自己的快乐。——“……一切……”
(2)师生共同读17段。——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多么令人向往!
四、品读课文其余段落。
1、究竟是谁,给了小红这样一个美好自由的世界——文字背后的动人故事。
你从童年时代作者的哪些事儿体会到了?
生1: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生2:把“谷穗”当做“狗尾巴草”割掉,祖父并没有责备
生3:祖父细心讲解“谷穗”和“狗尾巴草”的区别
生4:玩“下雨”的游戏
——祖父的爱给了萧红一个美好自由的世界
2、出示:《呼兰河传》另一个女孩的命运:12岁,当牛做马,这户人家残忍愚昧,女孩被活活折磨致死,多少年后:
“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
——在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女孩命运的悲惨、凄凉、萧红内心深处深深的悲愤和无声的叹息——正如王国维所说:景物可以表达喜,景物,也可以表达悲。)
3、如果此时我再问你:“祖父的园子是一个 的园子。”你还能填别的词语吗?
生:充满爱(写在黑板中间)——爱是一切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怀念祖父的园子,真正怀念的是祖父的爱。
出示:
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萧红:《呼兰河传》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聚焦作者为什么怀念“我和祖父”的园子,感受园子里的自由快乐。
[教学流程 ]
一、我们眼中的园子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引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2.课件出示“我们眼中的园子”,并发布任务:通过初读课文,你眼中的园子是什么样的?
预设:我眼中的园子是多姿多彩的、生机勃勃的..... (请读出你眼中的这个园子。)
3.小结并板书:这真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4.这个园子是谁的?“我和祖父”的,再来读题。5.出示“我家有个大园子。”让学生读- ~读 ,提问:“我家有哪些人?
预设:祖父、祖母、爸爸、妈妈、我。
追问:“我家”有五口人,为什么说这是“我和祖父”的园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眼中的园子。
二、“我”眼中的园子
1.在“我”的眼中,这个园子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预设:这个园子给“我”的感觉是自由、快乐的。(板书:自由快乐)因为......说句子。
出示:“一切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什么是“自由”?“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要”“就”点红,这就是自由。因为自由,所以快乐。
提问:“我”眼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呢?引读“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先指名读,再齐读。)
追问:再读一读这句话,这个自由是谁的?“一切”加红。
“一切”是什么?快速浏览课文交流: 一切包括植物、动物和“我”。
2.这植物、动物和“我”的自由体现在哪里呢?出示任务并请一位同学读任务:自主合作探究,植物、动物和“我”的自由体现在哪里?
要求:先自行默读课文,在文中相应的位置做简单批注,再组内讨论。
3.交流:“我”的自由快乐体现在哪里?
预设:学生说了很多事,师小结“我”的自由体现在“我”在园子里做的事。
“我”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
预设:戴草帽、栽花、拔草、溜土、铲地、吃黄瓜、追蜻蜓、浇菜、睡觉。
这些事情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我”在园子里干什么?——玩。“我”在园子里是自由的。
4.植物、动物的自由又体现在哪里呢? ( 继续交流。)
预设:植物的自由体现在“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也没有人管”一句。
为什么说这些植物是自由的?聚焦“愿意....就....”引导读出自由。
现在老师把这部分文字变一下(换成诗行),谁来读一读? 你有什么发现?
作者把这些植物的自由写得十分富有诗意,谁再来读一读?
这些植物也是自由的,因为它们也是一出示句子:“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用同样的方式交流蝴蝶等动物。
5.“我”是自由的,我们已经发现,那为什么还要写植物、动物的自由呢?
预设:正因为“我”是自由的,所以“我"眼中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1)读到这里,这个园子是谁的? “我”的。正因为园子是“我”的,“我”才能“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 2 )那为什么又说这个园子是“我和祖父”的呢?出示任务并请学生读:自主合作探究,再读课文3~12小节,为什么说这是“我和祖父”的园子,用你喜欢的方式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小组内交流。
交流:
出示句子:“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在园子里边。”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一天都”加红,说明祖父和“我”待在园子里的时间很长,“我”也跟着整天都在,说明祖父和“我”喜欢待在园子里,我们是园子的主人。
那“我”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小结:祖父一天都在辛勤地劳作, “我”却是在“瞎闹”“乱勾”“乱闹”。读出对比。师生对读“祖父....我就.....”,可以加上动作。
祖父下种,“我”却瞎闹;祖父铲地,“我” 却乱勾;祖父浇菜,“我”又乱闹,如果你在你的祖父身边这样做,会发生什么?“我” 的祖父是什么反应?
小结:
在这个园子,祖父给了“我”自由,“我”很快乐。所以说,这是“我和祖父”的园子。
三、萧红眼中的园子
1.出示《呼兰河传》尾声部分录音。
萧红在《呼兰河传》的结尾处留下这样一段话,请听一听(略)。
听完提问:萧红眼中的园子是什么样的呢?预设:难以忘怀的。
追问:萧红难以忘怀的是什么? ( 学生交流。) 这一切都发生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
2.推荐阅读。
著名作家茅盾称萧红的《呼兰河传》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板书完毕,并加上引号)读一读。
说它是“叙事诗”,因为萧红诗一般的叙事语言;说它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因为小说里记录了呼兰河这个小镇里许许多多的风俗故事;至于为什么说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同学们课后去读吧,读完之后再读本文,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