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胡明道老师,约略看过一些相关言论。这次名家论坛能听到胡老师的课,很欣喜。胡老师是第一位讲课的专家,执教的是《游山西村》。
课堂流程大致如下:
1.故事导入:一位企业老总跟一位外商谈生意,即将签合同的时候,外商说了一句话,老总不明所以,答不上来。结果生意就黄了。回去之后,老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拿着一本唐诗宋词在念念有词,请问,外商当时说了一句什么话?希望同学们能在学完这一课后帮助老师答疑解惑。
2.了解相关常识
师生交流作者简介。明确“山西”的含义,是山阴县以西的小山村。明确律诗的四联名称。
3.朗读:一读,大声读。看屏幕,为什么有些字打成了斜体?提示韵脚。二读,读好押韵的字,读好节奏;
4.弄清楚诗意。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春社、足鸡豚、浑、叩、若许。学生一句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不要求翻译,只概知大意即可。
三读,注意节奏、韵律。
5.合作学习:欣赏品味
任务一:找出你们喜欢的一联诗句。
任务二:你们认为这一联中哪几个字词最有意思?
任务三:凭借这一联诗,你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入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
讲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两句时,教师幻灯片出示名家山水画。讲到“箫鼓追随春社近”时,教师出示水乡社戏图片。
小结:回望过程,悟出方法:
要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品字品词抓物景;调动感官添色音;合理想象增人事;置身画面入意境。
6.深入探究:
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①颔联有什么深意?②陆游已经在山村游玩隐居了,为什么要说“若许”?3、诗歌的有什么内在意蕴?
与陆爷爷进行一次隔空对话:
先解决第二个问题。插入陆游相关经历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陆游当时虽然被罢免,心中随时准备着重新被启用、重返朝廷为国效力的热血和抱负。
探讨颔联深意:比一比,辨一辨,评一评
①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柳宗元《袁家渴记》
②花落寻无径,鸡鸣觉有村。---耿湋《仙山行》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你觉得哪一句最好?
师生对话,明确:陆游的最好。诗中有行动、有心情、有神态、有哲理。
7.明晰主旨:这首诗既可以读出诗人钟情山水、热爱民俗的闲情逸致及清淡旷达,又可读出怅惘,读出追求,读出希望。
奇闻大揭秘,典句有妙用
你觉得可以把颔联用在哪里?
回应开头的问题:外商说的应该是一句诗歌,结果老总接不上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我国的古诗词,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
课后,胡老师以《古诗词课堂的“深度学习”》为主题做讲座。
关于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基于自主自发的内在学习动机,指向于知识本质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接受,对所学知识能批判辨析的利用。利用高阶思维来学习的一种活动。
记忆、背诵、理解,这些是低阶思维;而分析、概括、创造、想象就属于高阶思维。深度学习就是要启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深度不等于艰涩,高难度;批判不等于否定、批倒。是反思自己收获的知识。是质疑、论证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思辨力的能力培养。
影响深读学习的几个因素:学习动机;宽松和谐的氛围;明确的任务目标;小组学习;互推、互助、互辩。
古诗词学习中的深度学习研究
这节课刚开始很平常,合作学习的任务链似乎与我们的课堂并无二致。再往下,小结方法的时候,高度渐渐呈现。第四个环节,让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诗句,深度学习的状态越发明晰了。理解“如许”和颔联,胡老师用引入背景和联读比读的方法,学生的疑难在自主思考中得到解决。整节课中胡老师一直很激情。本以为上了年纪的女老师会平缓低沉些,出乎意料的是,从一上场她就语调高昂,学生在老师的影响带动下逐渐投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堂。小组展示、质疑、比读环节学生的发言质量都很高。
最让人受启发的是学生质疑环节。这是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环节,也是胡老师的课堂高出我们日常教学的所在。在短短45分钟内,既让学生充分朗读,读懂诗意,又让学生品析了词句,联想了意境,还能让学生质疑、比读。这全有赖于教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启发、引领、点拨、追问、对话。
敬佩之余,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的质疑与自己的预设一致?或者说,老师如何预设学生的疑难点?这是很不好把握的。像这一课,如果学生不提“若许”的深意,老师如何引入到背景探究诗歌背后作者的情感?如果学生已经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有所理解,不提出质疑,教师如何把课堂引到“比、辨、评”的环节?
课堂是一门艺术,需要理念支撑,需要实践磨练,需要深思细研。但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把语文课上出厚度,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