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幼儿园开新生家长会,有两个事情让我很感触:
第一,幼儿园的老师们在讲孩子入学需要注意的事项时,坐在后面的家长已经开始不耐烦地在讲话,而且声音越来越高,以至于老师不得不停下来讲了几次“请家长们声音小一点,好吗?”我好几次扭过头去看,发现有些家长甚至是把凳子转过来背对讲台,在后面讨论得热火朝天。我不知道有什么话题能如此地吸引人,不过后来老师讲了句“你们都是大学里的老师,学者甚至很多是海归,每个人头上都顶着大大小小的光环,应该比我们懂得更多”,我怎么听都觉得不是滋味。
第二,因为开会的时间拖得有点长,所以到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校医院的医生来讲手足口病的防治时,已经有不少家长起来到旁边排队,急着要给孩子拿录取通知书。本来会场就不大,排成了四条拿通知书的队伍之后家长们又在那里讨论这个讨论那个,轮到的家长又跟发通知书的老师商议来商议去,结果整个会场变得乱哄哄的,这头医生正在讲防治,那头家长们大呼小叫地拿通知书。尽管主持的老师好几次提醒、甚至不允许先发通知书,然后并没有什么卵用,最后医生只好草草结束了介绍的部分,大家一哄而散去排队领通知书了。
我时常在想,孩子的问题根源还在父母。你怎样,孩子就怎样:你自己不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不懂得遵守秩序,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那你的孩子也就同样会犯上这样的毛病。所谓“言传身教”,其实很大一部分还是在“身教”,孩子会观察父母的一举一动,如果父母不尊重老师,孩子大概也不会用尊崇的目光看着老师;如果父母认为开会是无关紧要的是可以随意说话的,那孩子当然也不会遵守课堂纪律随意而为;如果父母觉得秩序不是用来遵守而是用来打破的,只要为了自己的方便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合理权利,那孩子自然也就容易培养成“小霸王”,只注意自己想要的,从不考虑别人是不是有类似的需要,和怎么样用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去解决共同面临的需求问题。
中国的传统,往往是隔代教育,父母容易因为各种“工作忙”的借口,忽视对子女的直接教导。而长辈对孙辈更容易用一种放纵和溺爱的思维去进行教育,很难狠下心去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指责。另外,父母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一是不甘落后于人、总是要抢在前头;二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合理权利;三是考虑不周全,仅仅重视方向而不重视细节,这都是在教育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我曾听说有父母让孩子在大学里向同学们推销明信片,本来是很好的锻炼,但是别人在柜员机拿钱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教导孩子不要上前去打扰别人、而应该等待之后再询问,而孩子们在推销的时候直接向大学女生说“阿姨,能不能买一张明信片?”——拜托,这种基本的细节就不能和孩子们提醒一下,只能叫“姐姐”吗?至于别人拒绝后死缠烂打要别人买一张,那就更是不合适的做法了。家长不能仅仅为了锻炼孩子,而忽视了在锻炼过程中许多细节的引导。一句话,你的孩子,应该由你自己亲自去教育去影响,而不要把这个责任首先推给老师、推给社会、推给这个时代。
有一句话说“你怎样,中国就怎样。”我想也可以套用在这里:“父母怎样,孩子就怎样。”歌手曹格在一个综艺节目里面说:“其实不是我教育他们,而是他们教育我。”我听到的时候深有启发。大人往往习惯于某种思维和行动模式,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而缺乏自省,但如果在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问题上依然放任自流无拘无束,那培养出来的孩子恐怕也会成为别人眼里的“皮”小孩。当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就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能否配得起对孩子的期望。如果你本身就不懂得基本的社会规范,又怎能期望孩子做得能比你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