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工作的同学喜欢在公司楼下的711买些饭团什么的当晚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谁带的头,一种蔬菜沙拉流行了起来。
我本以为沙拉盒里会自带沙拉酱,没想到沙拉酱还需要按小包独立购买,心里想这711也是够黑的,连沙拉酱都不赠送,如果经常吃沙拉的话不如自己在网上买一瓶沙拉酱,这样省事又省钱。
今天中午吃过饭,大家又去711买沙拉带上一包沙拉酱,我虽然不跟着他们吃沙拉,但出于好奇我就上天猫搜索了一下。丘比煎焙芝麻沙拉汁,玻璃瓶瓶装400ml30块钱,塑料瓶装680ml38块钱,独立小包装的10*25ml12块,还都要6块邮费。711里卖的呢?独立小包装25ml1块钱。意思是在网上搞一瓶沙拉酱还不如天天在711买合算。
以常识判断,电商价格、实体超市价格、711价格是依次递增的(忽略邮费与折扣),但711沙拉酱的价格竟然比天猫还便宜,这就很奇怪了。
如何将看似不合理的情况合理化解读呢,我的猜想是这样的:711商品价格应该是高于天猫的,但沙拉酱却比天猫便宜,那么怎样使711的价格高于天猫呢,就在沙拉上做文章,沙拉酱的价格已经转嫁到沙拉上了。
首先,沙拉酱是沙拉的附属品,大部分顾客应该是在购买了沙拉的基础上又买了沙拉酱,而少有单独购买沙拉酱而不买沙拉的,所以“沙拉+沙拉酱”应被视为一种商品,沙拉酱(1块钱小包装)不应被视为一种独立商品。
其次,“沙拉+沙拉酱”的两部分组合商品哪部分应有更高的价值权重呢?很显然沙拉是主菜,酱是配料,再考虑到购买蔬菜沙拉的顾客,多数目的是健康低热量,极有可能抛弃高热量的沙拉酱,所以在这个组合里,沙拉是可以独立作为一种商品的。
为什么不把沙拉酱直接放在沙拉里,这样就不用麻烦了?我原来也这么想,不过基于上一条的推论,那些渴望低热量的人发现盒子里有一袋沙拉酱,但是自己不想吃,扔了会造成亏了的心理体验,吃了会造成负罪感,这种会引起顾客不适心理反应的设计是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沙拉酱的一部分价格转嫁到了沙拉身上,沙拉酱单品价格较市场价格要低,沙拉单品价格较市场价格要高(虽然没有参照物)。
一个完整的价格策略故事是这样的:
711引入新商品蔬菜沙拉,沙拉市场价格12块,沙拉酱市场价格2块,放在一起卖,一盒14块。后来不断有顾客反映自己不吃沙拉酱,买来仍在那里都浪费了。711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并保证销售不受影响,将沙拉与沙拉酱分开卖,沙拉卖13块,沙拉酱卖1块。此时,仍然组合购买的顾客与原来套餐价格一样;某些客户买了沙拉和多袋酱,这些顾客造成的成本增加由只买沙拉不买酱的客户分摊。
预期只买沙拉不买酱的顾客多于买了沙拉和多袋酱的顾客,所以整体上实行此种策略不仅满足了细分用户的垂直需求,还能增加收入,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