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的时候,上过一次课外补习班,补习数学和应用,后来感觉给我带来的进步并不大,所以就再也没有上过类似的补习班。我们那个时候上补习班还只是部分人,成绩不好的需要提高成绩,成绩优秀的想要更上一层楼,此外还有一些兴趣班。
没想到几年之后就越演越烈,到现在补习班已经成了学生的常态,大家都在上,你不上,那不就是输在起跑线了吗。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听着就像是某教育机构的宣传语,很多家长就是在这样的信念下给孩子报很多辅导班、兴趣班,学生除了上学的时间要学习,课余时间也被充分应用起来了。
以前听过一句话,大意是说小学及以前的教学,应该以玩儿为主,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心智就适合这个模式。这句话我不太好从科学性上判断,但是至少劳逸结合是没错的。父母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结果是不是就是他们期望的呢?我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些人也补课,但是好像他们也没有成为学习精英啊;我后来坚持不补课,成绩也一直是最好的人之一。
这样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第一批补课的一般是孩子和父母共同的愿望,但是当这种方式让提高成绩成为结果,其他父母就坐不住了,哪怕这个结果不是必然而只是可能性也值得投资,而剩下的最后一批人就完全是被裹挟的,大家都在补习,至少学习的内容要和大家一样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
我这么多年的上学经验和各种同学的上学经验告诉我,父母们在这件事上的选择走偏了。这种补习课已经被孩子们当成了负担,尽管是有提升成绩的效果,但是它剥夺了孩子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
“起跑线”到底是什么呢,毕业时我们工作的起跑线,一年级是我们学习的起跑线,为了跑赢这场比赛,那就比其他人起步早一点,这样可以吗?
答案是,不可以。对不同的人生阶段来说,我们确实有不同的起跑线,但是将这个尺度 放大到这个人生,我们的起跑线其实都一样的,我们都是从生到死。
我们最开始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家庭教育。我们要在学校学习20年,但是对我们人格塑造性格养成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父母。与其给孩子找各种辅导,让孩子疲于奔命,为什么不对自己要求严格,做孩子的榜样呢。
很多年前我就体认到这一点,有时候父母教育我,我内心是抗拒的,因为他们并没有像教育我的那样做到,所以他们的教育我都是口服心不服。
很多父母其实在还没有具备父母品质的时候就匆忙成为父母了,甚至说,他们可能都还是还是。什么 叫父母的品质呢,想想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怎样的品质和性格,然后检视自己是否有了,如果没有,要么让自己成长,要么对孩子不要要求太高。
父母岂止是孩子的起跑线,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还是孩子人生的赛道,他们的人生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是赛道塑造的。所以各位父母,不要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给孩子提太多要求了,先做一个称职的父母,让孩子具有良好的品质,这就是最好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