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预估今年能读20本左右就不错了,再多就很可能有问题了,不是我不喜欢读书,也不是我没时间读书,主要是我不能读太多,那样会出事儿的……
2015年之前看书基本上是零打碎敲的,一阵风刮过,连“猪”都开始劝人读书了(风口来了,猪都飞过来咯),于是受到一些“牛人”的推荐,同时受到“读书竞赛”的影响(诸如“想改变必须要看的十本书”、“成功人士必须要看的20本书”等等),我也心动了,加入其中,疯了似的看书,还为自己列了一个长长的书单,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但凡哪个大咖推荐的书籍我都是来者不拒。生活轨迹就变成了公司,家,图书馆三点一线,最终以90多本的战绩给2015年画上了“很充实”的句号,当时自信心爆棚,一年接近一百本的阅读量啊!牛的可以啊!我可以XXXX啊!
热情总会有冷却的那一天,感性终将回复理性。
没多久冷静下来,我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还是长那个样子,还是那么多体重,倒是开始频繁向朋友们吹牛了,“你知道我去年读了多少本书吗?接近一百本啊”,然后在众人的惊讶与惊羡的眼神中意淫着。甚至差点给自己2016年的读书计划设定为每天一本,幸好当时我没有这么干,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最近我竟然看到有人在教如何十分钟读完一本书,我的天,他难道不知道他在作死吗!
当意识到读书数量的高低根本无法对自我成长产生实质性帮助时,我立刻放慢了读书的脚步,很坚决,并且还咬牙切齿的写了一篇文章关于劝人读书的,(《那些劝人读书的人,别坑了》),由于自己的切身感受,我被那些劝人读书人的伤害的不轻,以至于现在一看到有人劝读书,胸中一股无明业火腾腾燃烧着,可知道整整浪费了哥一年的时间不说,还养成了吹牛逼的坏习惯。你说可以改啊,说的容易,改掉一个坏习惯是很痛苦的,这又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改掉,你说可不可恨!不过哥现在都是忍着的。
我在2016年总结时这样对自己说:
当一个人仅仅因为对自己现状不满而想通过做些事情来弥补心中郁闷的话,他终将为自己没能静下心来想好未来的目标就匆匆忙忙投入到具体事务中去而付出浪费时间的代价。
方向永远都比方法更重要,与其在方法论上下功夫,不如在未来的目标上充分思考,于是又义愤填膺的写了几篇关于找方向文章,如《找工作前必须琢磨的事儿》,以及《大学里不能糊涂的三件事儿》。
我始终认为那些总是在找方法的人是懒得真正思考的,他们把人生的希望寄托于纯粹的方法论上,很可能就会南辕北辙。
也许有人会说:有些人通过专注做一件事,确实人生改变了,这个不假,但只是表象。你可曾知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做那件事情(他写的也不见得就是真话啊)?他的真实动力到底是什么(你问一个大学男生他为什么要谈恋爱,他会说我是为了“寻找爱情”,其实大多数还不是按耐不住裤裆里那根硬物才去找女孩子的,但他打死都不会告诉你的,小妹妹们)?
有的人压根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比如说有太多太多准备或者永远准备考驾照的人,他们病态的觉得有驾照,会开车,有车开,是件很牛逼很成功的标志。另外还有一堆拿了驾照好多年连车都没摸过的人,美其名曰“咱是有照的人”,我只能呵呵,呵呵呵了。
现实是,很多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或者在自己领域混的还不错的人,为什么有一天突然辞职去干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转行、创业、种地……)?那是因为他花了十几年才幡然领悟,原来他一直也以为自己目前做的工作还不错,能养家糊口,能带给自己名和利,但当他审视内心时才猛然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当然,他能下定决心,去开始真正追寻自己的方向时,已经超越了很多人,只不过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遗憾的是,这种人生悲剧每天还在上演,就像电信诈骗这么多年了还能骗到钱,打击传销这么些年还是一直在祸害人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以为我们在“忽悠”别人,然而某一天你会突然明白,我们也一直被“忽悠”。
那些自己做了点事,就让别人跟着一起干,顺便赚点钱的,你们遇上了可一定要“长点心”啊。当然你也可以不相信我说的话,你可以赌上你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去验证一下,到时候结果自然分晓。
2016年读书方面主要还是纸质书和Kindle。
我曾经一度很享受那种漫步在图书馆书架中的舒适感,轻轻抚摸着那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籍,内心很苛求,希望能找到一本好书,周围很安静,心中很平静,很自然。有时候在图书馆一泡竟然就是一天。
后来发现去图书馆找书、看书太耗费时间了,一次借十几本来来回回也不好拿,尤其当时看的都是动不动一套十几本的书,如《大秦帝国》,《我们一直都活在春秋》,《司马懿吃三国》之类的,遂后来就干脆只用Kindle了,不再去图书馆了,一度甚至还要把借书卡退掉的。
2016年,为了让自己的读书方式和内容能有些深度变化,新增了“听课”这个项目,期望能带来些变化和惊喜。
“听课”项目,最初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能够建立系统性知识框架,比如听一些大学课程、名师讲座,商业培训程或者技能学习。
首先是从两个微信公众号开始的,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
罗辑思维是最早接触的,每天早上在马桶上都会听一段罗胖的60秒语音,仿佛这么做以后让上厕所这件事都高大上了很多。但后来明显感觉内容太过于碎片,浅显,就是一个60秒的脱口秀,于是又来到优酷上看罗胖视频,又觉得罗胖实在是太罗嗦,越来越听不下去了,最终基本上就放弃了。
毕竟片段化的知识无论学的再多也是“某某说”,连罗胖自己都说有些人看书就是为了装逼,我担心自己也变成一个为了满足吹牛逼欲望,对任何知识都是浅尝辄止的小白,于是坚定地退出了对罗胖的关注,当然对于罗胖他们做的这个事情我还是很佩服的,“死磕自己,愉悦大家”,这份坚持值得尊敬。
于是乎就来到了吴晓波频道,因为吴老师到处讲课的缘故,我们公司有幸邀请过他,所以接触之初也是好感很浓厚的。刚开始在他的公众号上看文章,感觉很专业,有深度,有内涵,于是又跑到优酷上看视频,但热情没坚持多久,就偶然间在喜马拉雅发现了吴老师的音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毕竟华为安卓手机的空间太小,放视频太占地方,而音频倒是轻而易举,而且上下班方便收听,于是就整体转移到喜马拉雅了。
其次,听书是从喜马拉雅逐步开始的。
听了段时间,感觉吴晓波虽然专业些,但知识点依旧很散,有很多热点话题总是听上去有道理 ,实践中却根本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于是就又准备找点相对专一些的,恰好那时候看《司马懿吃三国》,《鬼谷子的局》等历史小说,对春秋战国开始有点兴趣,就在喜马拉雅上听了一些百家讲坛中关于春秋战国的东西,一发可不收拾,听上瘾了,连书都懒得看了。
这样以来连Kindle也放下了,走到哪里就听到哪里,走路,坐地铁,摩拜,上厕所,买东西,凡事能利用的间隔都会听,后来统计了一下,数量还真不少。
我告诉自己必须要停下来了,否则,这样再听下去还是会重蹈2015年追求读书多的误区的,不能再追求数量了,哪怕是再吸引我,也不行。
然后,要通过有道云笔记写文字梳理现有知识。
接下来,就是每日写文章,为什么突然开始写文章?没人劝我,纯粹是自我摸索,当时目的很单一,就是梳理自己的知识,也就是把自己看过的书和曾经经历的很多事情相互交叉,总结一下,并表述出来。
我相信只要能写出来就是重新回忆和思考的过程,就能有所收获,前期纯粹是写给自己看的,当时用的是有道云笔记,这之间也翻来覆去的换过其他的笔记软件。
刚开始写,的确很痛苦,为写啥发愁,跟很多刚开始写东西的朋友一样,没话题就自己给自己找话题,强逼着自己每天都要写点东西出来,在经历了大概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后才逐渐开始能够坚持每天都有东西写了,那一刻写作的感觉来了,每天不再为了写什么抠脑门儿了,字数一般都维持在2000字左右。就这样到2017年元旦,共计有78篇文章,也就是十万字左右的样子。
以上就是去年一整年读书的大致过程,像流水账一样,不过这是一个真实的由读文字到写文字的体验,相信很多人能够找到共鸣,无论你现在在读书上经历了那些事情,你都不是孤独的,有很多像我这样还在坚持的,你坚持就好了,加油!
有人会问,然后呢?
点下面链接就是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