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绛的《走在人生的边上》一书中,看到她和钱钟书的一句对话:“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然后杨绛说:“我也有同感。”
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却看出了两位文学家在认知层面的一致度。就像很多夫妻之间,说着别人听不懂的对话,却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默契,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这几天总是会想到家人,也可能是以前工作起来不会太去想这些事,出来久了儿时的记忆非常淡了,但在闲下来的时候,那些记忆就像浮萍有了根,切切实实地知道我来自哪里,该在哪里落根。
有知识的和有文化的人有共同认知,在一起结合自有思维乐趣。世俗的和没文化的在一起也自有烟火乐趣。认知水平在同一水平线沟通是很顺畅的事,即便有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的碰撞,也不会擦枪走火引发家庭战争。
因为会有一个共同解决的方法,不会把精力放在谁错谁对上,进而产生抱怨;反之,若两个人认知水平都比较低也过得去,吵吵闹闹后也就作罢。
就像父母辈的爱情和婚姻一样,为什么那么少离婚的,就是认知都在同一个水平,遇事哭闹后照样做饭、务农、吃饭、睡觉,不会想太多。
偶尔在公众号上看到这样的一个内容,说妈妈之所以成为妈妈的身份,和你出生的时间是一样的。这样说来,妈妈只不过是比你年纪大些的女孩子,只不过是比你年纪大些的女人而已。
我的妈妈是高中毕业,爸爸小学都没上完,但嫁给爸爸后就过上了农村妇女的生活,但平常有算账、收账、记录的工作还是交给妈妈去管。因为爸爸有时候连名字都写不全。
但爸爸有做生意头脑,四季农忙时总能想出些挣钱的门道。那时家里也是各种农收的器械,我想妈妈如果是再有些文化水平就不会单单被爸爸帅气的外表所吸引了吧!哈哈……
不过在我看来妈妈不是普通的农村妇女,我们家虽然没有爱看书的人,除了我这般爱以外,妈妈算是一个比较有精神追求的女人了。她不像别的女人站在村口论是非说闲话,除了爱打麻将也没什么社交了。
唯一能和“艺术”沾边的大抵就是村里组织的“腰鼓队”一直在坚持。因为回家的时间比较少,细算起来也应该有5年了。在我印象中只有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总是吵架。
爸爸那个时候爱喝酒,经常醉醺醺地回到家,还要伺候着喝水、吃面。因为爸爸每次喝完酒一定要吃手擀面才会踏实睡觉。那个时候总觉得爸爸性格好,对我们姐妹几个会表达感情多一些。
反而妈妈总是不爱说话,也不爱表达感情,关于教育孩子的角色也大多是爸爸在做。每次在爸爸喝完酒的第二天,妈妈总是不起床做饭,有时还默默哭泣,也可能是因为那时更年期,也或许是家庭负担太重,也或许在某一刻觉得自己选错了男人?不得而知,或许这些原因都有吧。
妈妈也曾和我们说过:“不是不让你爸喝酒,喝完了总爱说脏话,烦人。”现在看来,没有一点文化的爸爸还是和有点文化的妈妈,想法有所不同。现在的我会把自己变身成妈妈,去感受她当时的处境,感同身受她的感受。
我想,如果我现在有了妈妈的身份,会做什么呢?除了多一些爱和责任对自己的孩子,内心还是拥有一颗少女心,女人所期望得到的爱、好生活、安稳的日子,一点也不会少。
也或许说这话有点不全面,妈妈和我们其实是共同成长的。我会听她和爸爸的爱情故事,就像听一个朋友回忆少女时代的爱情,如果我有了孩子也会向她诉说。
因为婚姻的问题爸爸总是强硬的态度,妈妈倒是说也不能太随便,还是要闺女愿意才行。妈妈想去做点事情,比如有人找妈妈做无限极什么的,爸爸总是讽刺挖苦。
在外面的日子多了,自然知道这些东西的规则,但也不会直接说给妈妈听,对于爸爸的话语妈妈也总是沉默不回应,尽量不起冲突。隐忍,跟随家庭的脚步为男人为孩子,也能有自己的爱好和精神空间。
有时候能在妈妈身上看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和妈妈一样老,我的女儿看着我时,会不会就像我现在这样看着妈妈想这些事呢?
就像我现在30岁,好似看到了十几岁的我站在我面前,我还觉得没什么区别,那个小女孩长大了而已;好似现在30岁的我站在妈妈面前一样,那个长大了的小女孩只不过变老了而已嘛,还多了一个妈妈的身份而已嘛!
我30岁,妈妈当妈妈也30年了,我们是不同时空的小女孩长大了,长大的小女孩有了妈妈的身份,我们共同成长,在不同时空里做女孩,做女人,做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