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得知,曾经宠我的大姨,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已经有点不认识人了,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家在哪里。面对视频里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人,心里酸楚不已。于是,孩子一放假,便迫不及待了回了家,想去探望一下她。
跟母亲一行人到了大姨家,发现她真的是糊涂了,就连她自己姑娘的名字都有点忘却了,包括曾经宠爱的小孙子,唯一记得的是自己儿子的名字。我们看着她双眼迷茫的样子,想笑又想哭。
因为种种原因,多年以来,好像一年也就能见到她一两次,少得可怜,却又无可奈何。但是每一次去她家,她都会迈着慢悠悠的步子,偷偷地跑到村子里的商店买瓜子、西瓜、哈密瓜等零食呀、水果呀给我吃。
可时光从不停歇,华发丛生,皱纹满布,她也在不知不觉中老去了。再回头看看我亲爱的母亲,年近七十。脸上不知道何时长了一块褐色的老年斑,于是在视频的时候,她也总是不自觉的抠一下,又一下。有时候,反应过来,就会对我抱怨:“你看,脸上不知道啥时候长的,抠也抠不掉,真烦人”。听着她那无奈的语气,我笑着说:“没事,就算长了斑,你也可好看了”。每次她都会被我逗笑,可我的心里却很难过。每个母亲曾经都是风采翩然的少女,可是时光也会在不经意间偷走她的年少,磨掉她的飞扬,只剩了满身的操劳。
我想,若是将来有一天,她不认识我了怎么办?可是,就是简单的一想,就感到心脏被揪的生疼。这样的念头,总是不经意间侵袭,让我的心情瞬间跌落谷底。生老病死,是我们在人世走一遭,最无奈的事情,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004万人,占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978万人,占14.9%。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仍在加剧。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玉如表示,到2025年,中国会有近30%人口为超65岁的人群。而阿尔兹海默症是一个跟年纪相关的疾病,65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10人中就有1人患有这一疾病。
阿尔茨海默症,就是我们俗说的老年痴呆。或许当身边的老人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会不知所措,耐心会被消磨殆尽,甚至会对不听话的老人心生厌倦。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去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呢?就好像《外婆变成了一只麻猫》中的小一朵一样。
《外婆变成了一只麻猫》是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获得者慈琪的一部幻想童话。儿童文学作家常立评价此书既是一则天真的儿童幻想童话,也是一座架在童年和老年之间的桥梁。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崔昕平也说它是对阿尔茨海默症这一现实题材的艺术探索,以灵动而温暖的方式展现爱与勇气的同时,着力表现了孩子们的觉醒和成长。
曾经的我们,在父母,在长辈们的呵护下成长。他们用博大的胸怀包容我们的任性,我们的坏脾气。温言暖语,忙碌身影,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晴空万里。可慢慢的,我们长大了,留给他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转身,一个又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们慢慢的,被岁月染白了头发,被思念压弯了腰。最后我们在他们眼中成为了“一个偶然路过的陌生人,跟她没有半点关系”。
“她每天都在张冠李戴,李冠张戴,有时候姓张的和姓李的帽子都丢了,就换个筐筐戴在头上”。这是外婆在小主人公一朵眼中的样子。谁知道,情况愈演愈烈;“慢慢地,她好像对我‘脸熟’不起来了,经常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像是看着一个陌生的小孩。”
看着不可理喻,到处搞破坏的外婆,一朵烦躁极了。她气呼呼的关上房门,烦躁让她心里特别不痛快。她无可奈何,有心不搭理外婆,可又不敢真的不管不顾。谁曾想,再出去,发现外婆已经变成了一只麻猫。
变成麻猫的外婆,记忆偏差的不像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找记忆中那个像小猫一样粘人听话的一朵,而不是眼前这个脾气暴躁的小姑娘。在寻找的过程中,一朵遇到了几个小伙伴,他们也是跟着变成各种动物的老人出来了。在此过程中,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只要有足够的的耐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去倾听,就能很好的跟“不可理喻”的老人相处。
“但是生病的人生不是彻底毁掉的人生,即使病情难以治愈,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适应新生活”。慈琪表示,这本书起源于一个悲伤的念头,一种比“死亡”更复杂、更漫长的状态:难以治愈,却又不会迅速夺走生命的疾病。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从来没有听过,久病床前无父母的。当我们面对渐渐糊涂的老人,说话、做事都令人费解时,当他们变成不讲理的猫、固执的牛、疑神疑鬼的兔子或喋喋不休的鹦鹉,你会继续爱他吗?你能爱他多久呢?慈琪说,这本书讨论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时光不语,人生匆匆不过百年。养儿方知父母恩,当我们感到无力时,当我们面对严峻的考验时,不妨回忆一下过去的旧时光里,那时的他们还依然年轻,那时的他们是怎么无微不至照顾我们的。我想,每一个心存感恩的人,都会找到正确的答案:当记忆出现混乱,唯有爱才能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