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总是大吼大叫不听话的孩子,在他的家里往往也总有一个也喜欢大吼大叫,或心理想要大吼大叫,但不表达出来的父母;喜欢和别的孩子打闹,或成为了学校里“小霸王”的孩子,在他的家里往往也总有一个焦虑暴躁,或内心积蓄了不满情绪,但表面隐忍不发的家长;孩子在学校里表现的没有规矩、不礼貌,在他的家里,也往往总有一个自控力不足,规则意识不强的家长;孩子不能倾听他人,总是指责,或总是在同伴交往中传递负向情绪的,那在他的家里,也往往总会有一个没有耐心倾听孩子,总是“恨铁不成钢”的家长。
孩子们就是这样,他们坚定的维护着对家庭的忠诚,对家族的忠诚,所以他们不断地模仿我们,最终成为了只属于我们的孩子,属于我们家族的孩子,成为了“如我们所是”的样子。
有的家长听完后,可能会说:“老师,你说的不对,不是这样啊,我家里夫妻二人都比较强势,争强好胜,工作努力上进,追求目标,争做人上人,怎得我的孩子会如此没有上进心,唯唯诺诺,不思进取,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这可一点都不像我们。”
诚然,您说的这个情况是对的,往往家庭中父母二人都强势,那么孩子变得比较“弱小”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在强势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比较难获得自己的“话语权”,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发展,往往还没表达完自己的诉求,就经常被父母:“你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我来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 …”给打断,而更多的需要遵从父母的想法,长此以往,他们当然不再更多地“表达自我”,而被父母塑造成了他们希望孩子成为的样子。
那么这样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往往会呈现出两种状态,要么“异常倔强,反抗到底”,要么“成为温顺听话的小绵羊”。倔强的孩子,会与父母对立,父母不说“往东”,他都不会“往西”,顶着“我偏不要成为你们想要的样子”而生活,好强势,就如同他的爸爸妈妈一样,气场压人;而另外那类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一直发展,最后成为了父母想要的样子,他们也许功成名就,妻儿双全,但个人的幸福指数未必较高,轻则自己有的时候会想“我存在于此究竟有何意义?我的价值感在哪里?我究竟是谁?”而继续生活。
这是比较好的,说个比较极端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在某一个阶段因无欲无求无价值感而选择结束掉自己的生命。这并非耸人听闻,之前有报道有位年轻小伙子早期在国外求学,性格低调内敛,之后在工作中成为了精英领袖,家庭中有貌美的妻子,活泼可爱的孩子,怎么看都是幸福美满的人生赢家,最后竟得抛妻弃子,在30岁左右就选择用跳楼这种非自然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原因何在?很多人大惑不解,有人认为他心理太过脆弱,有人认为他没有责任感,有人认为他其实早就家庭不和… …声音有多,但唯独没有人想听听“他”的声音,唯独没有人想听听他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尤其在当一个人成为了一个家庭、乃至担负着一个家族的“繁荣与复兴”时,这份嘱托往往就过于沉重了,于是他不反抗,选择做父母的乖宝宝,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内心暗潮汹涌,当身边所有的一切都变得不可控的时候,只有“生命”这件事是自己唯一可控的了,于是,做出这样的事,就不再如此惊奇了,你说他强势吗?
对吧,其实特别强势,特别有主见。当然,这是个别极端案例,大家切勿对号入座,我完全不想让大家有了“我想让我家孩子生活过得好点儿还有错了啊!?”的想法,我只想以此与大家探讨,我们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活成我们的样子,至少很可能活得越来越像我们,内在或外在,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外在表现越不像父母的人,内心可能与父母更相似,只不过他们防御了,不想让自己成为父母的样子罢了。
所以,孩子是我们的影子,反映出我们样子,这是孩子作为我们血肉的忠诚。当我们家长认为孩子出了些问题时,也许我们可以先觉察觉察自己,看看在自己的身上有没有相似的问题。毕竟,我们的心态保持平和,孩子的内心就不会烦乱与焦虑;我们的家庭是温馨和睦的,孩子的内心就不会感到世界是危险的且充满敌意。
我们尊重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的意愿,孩子便不会变得那么叛逆,或过于依附他人,没了自己的观点。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那可能也是给我们的提醒,我们要需要通过不断地觉察,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孩子也会如我们所愿的成为更好的他们,这就是我能想到的理想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