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听室友说,她很喜欢整理柜子,感觉特别诧异。没想到有人可以喜欢做这些事。
在我小时候,家里特别乱。父母因为吃过贫穷的苦,就越发对赚钱感兴趣。
除了做饭、洗衣服,家里的整理做得乱七八糟。最夸张的是家里通用的梳子,那种中齿的塑料梳上全是黑色的油污,而我因为太习惯于这样的生活,竟一点儿也不觉得不适。直到朋友到我家对这把梳子表达了惊讶,我才“清醒”,并开始定期清洗梳子。
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我不具备整理或收纳的技术。但我在家居整理上显然比我父母有追求,希望自己的家庭可以整洁舒适,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家里而不是仅仅忙于赚钱。
01
“居所就是身体的容器,而身体则是生命的栖居之处。因此,居所里放置的应该是能让生命健康成长的东西。”
特别喜欢山下英子在《断舍离》里写的这句话。
我认为断舍离的意义在于整理优化自己的生存空间,清理各种各样干扰自己视线和头脑的杂物。干净以后,最重要的东西自然会呈现出来,水落而石出。
很多人都会提到断舍离让自己发现对自己更重要的事业,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等等。说得貌似有些夸张。
02
简化环境,简化心灵。
我的理解是,断舍离给了自己一个整理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发生在居所,还发生在内心。
如果说一间屋子,你留下你认为最重要、最有意义、最让你心动的那些家具和物什,丢掉了纷乱的不那么重要的其它东西。就仿佛一片心灵,排出了让自己混乱的意识,留下了一片清明。
当你想明白的时候,自然更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不管是生活方式还是内心追求。
也因为如此,这个过程,极有可能是曲折往复的。
看到很多人分享自己断舍离的行为。舍弃了多少价格的包包、多少价格的沙发。这确实不容易。虽然看起来似乎也陷入了某种攀比和某种旋涡,但只要对个体心灵来说是有意义的,我认为我们也不必做任何评判。
03
“正确答案”在自己心里
就像山下英子提到的,断舍离讲求的就是一种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而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因为,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没有断舍离的标准答案,也没有断舍离的更高境界。评判的标准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满意了,就OK了。甚至不一定需要断舍离,对吗?
在这个物欲横溢的年代,断舍离的流行是大势所趋。就像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储存物质是必然的生存方式。
因为物质太丰富太容易得到,家里极有可能推挤一些自己不那么需要的东西。当这些东西逐渐壮大,甚至多到了扰乱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到那个时候,断舍离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回归本我。
这是我们内心的选择,并非随便整理能做到的。
如果可能的话,我认为不妨先清理内心,也许会让自己走更少的弯路。
如果不能的话,先整理自己的环境,也许会让自己的内心逐渐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