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嘘嘘 本文系原创投稿,转载请简信
一个没被逼过婚的人对逼婚话题似乎是无法置喙的。但曾多次在饭局上遭遇好心人误诊的我完全可以想像那会是怎样的一副新版“年画”:用各种句式语气盘查的父母,用各种招数闪躲回避的孩子。有男/女朋友没有?打算什么时候结婚?——那些许久未见的亲戚像天边飘来故乡的乌云,随时送来户籍警式的问候。此时的父母手中虽在忙别的事情,却耳朵竖得像天线,等着从放松警惕的你那儿再探虚实。
真是糟心的黑色三分钟。合着好容易抢了票一路颠簸回家,是为了给自己找堵的。不奇怪网上会流传各种化憋屈为恶搞的各种抢答攻略,反逼婚则成了新青年们流行的街头口号。
对于那些你都忘了姓什么对方也弄错了你婚没婚生没生的所谓亲朋,大可不必挽起袖子去普法什么叫隐私权。人家并没对你的人生和生人怀有真实的兴趣和热情,就像对他们自己的一样。婚姻孩子工作,只是普通家庭三大主旋律和节日寒暄时的必备废话。真要遇上有人凝重地问你,同志,你觉得中国该往何处去?你大概瞬间就石化了。
一个真(XU)正(WEI)的成年人,要敢于面对考验演技的人生。只是再好的演技也瞒混不过“天下无不是的”挟生养以令屁孩的父母们那一关。反逼婚势在必行。反逼婚的姿态却暧昧不明。离家出走,反抗万恶的旧制度!这是小说中五四青年们反逼婚的铿锵姿态。可能的现代版本是,尽早实现经济上情感上的独立,与父母划清楚河汉界。这需要有扛得住皮肉苦过得了亲情关的钢铁般的革命意志。
大部分人的反逼婚做不到这样一刀切式的决绝,还没打就要招的拆墙派大有人在。对于这一撮被搞定的朋友,依然战斗在一线的同志们只能每逢佳节的时候送去诚挚的慰问与祝福。而那些战斗着的同志,所要继续的,就是开动脑筋,寻找一条既不伤害父母感情又不丧失坚持的折衷的路,这不是一个仅靠过年攻略可以解决的问题。
没有让人脑洞大开的现成锦囊。在年轻人拥有更多话语权的网络空间里,父母早已经被描画成挡住自由去路的妖魔。集体喊出反逼婚,对于有“悟性”的父母来说,或许会有所触动。然而,这听起来好像总缺了一点什么。
反逼婚的年轻人,是在一个日渐开放多元的社会中成长的一代,生活方式对TA们而言,是选择题而不是规定动作。在经济的保障下,TA们有能力走出社区,走向更大的城市,甚至去到世界的另一边,见识世界的丰饶,生命的多样。之所以会反逼婚,是因为TA们不再想沿袭父母走过的路。
逼婚的父母,却是在高度同质化纪律化的环境下长大,他们很多人没有“我”的概念,不知“自主”为何物,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他们的选择。他们携带着那个时代少得可怜的人生模版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结婚,生育,怀抱期许。然后到了一定年纪,也预备着按同龄人的套路来出牌:孩子能上重点上重点,能送出国送出国,能给介绍对象给介绍对象,能带孙子帮带孙子。可是,忽然有一天,他们的生活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他们被子女们告知,你们错了,我不要按你们的方式生活。
这也是真是让人堵得慌啊,他们本来也和子女们一样,有很多烦心的破事,不能说的秘密和解不开的小疙瘩啊,旧怨未平,子女又添新乱。是,不是所有父母都在从事逼婚事业,可是,神仙一样的识趣又有趣的父母毕竟少有,一声你可以转换观念,可以去跳广场舞啊,说起来简单,可他们心中的委屈、焦虑和恐惧,有谁替他们遍个段子吼一吼?
这当然不是在为逼婚辩护。我丝毫不觉得父母有理由让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我只是觉得,年轻人迟早是最后的胜利者,如果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去要求自主,并借此将自己融入到更高层面的自由事业中,那么,也会同样有能力去发现权力关系并非代际关系的全部,私人生活中的抗争和文化变迁制度革新之间可能并不适用同一种逻辑。
只要血缘有一天还存在,家庭还是大多数人的情感所系,在反逼婚的同时就可以顺带想想:怎样才能把矛盾重重的代际关系转变成轻松自在的两代年轻人(父母也是曾经的年轻人)的平等关系?子女们向父母索要的那个叫做自由的东西,是否可能变成两代年轻人的共同诉求?
作者简介:嘘嘘,业余为文自乐,却也有志于“站在性/别角度,探求自由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