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精神变为一批骆驼,骆驼变为一头狮子,最后狮子变为一个赤子?这是尼采所说的三种变形,在他的查拉斯拉如是说里他给出了回答。
骆驼——狮子——赤子。精神的三种形态表现。经过短暂的思考,我接收了这个观点。在此,我谈谈我的理解。何为精神?我们常常把品质和精神放在一起用。在我有限的认知内,精神应该是文学领域一个词。我们会说一个人有毅力,坚强,亦或是乐观,创新......某些具体的行为举动在评价,歌颂,以及时间作用下不断虚化,最终成为了无形抽象的东西。人们为此创造了些词来定义这种不明所以的存在。而精神是所有这些存在相对正态的一面,是所谓“政治正确”的一隅。文字载体的作用让交流变得相对容易,但文字的模糊含义限制了交流的深度。词的本义似乎只是那些研究人员的所关心的。他们翻阅典籍,对每个字进行古义和今义的阐述,编辑成字典呈现给世人。但真正去使用的人,又有多少。当只是少数人使用词的本义或者说是古义,而相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他们是无法沟通。少数人只能在少数人中祈求获得理解,罢了。由此看来,文字不能称为沟通的前提了。一个严谨的语言学家说出的话或许我们不求甚解,赞同只是在于他是一个xxx家,对权威的相信,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的一种却步。可一旦某一天他身上的光环消失,所谓的理解也就不复存在。
于一两人求深度的交流,足以。
来想就“精神的三种变形”谈谈自己的理解。殊不知思绪纷纷扬扬,无奈文字编织的网太“朴素”,只是少许留在了纸上。在此,思路已断,就此搁笔。
带着本真与伊始回望我们的语言,某种东西在流失,而无意识一点一点地渗透进来。静态的文字,其自身涵义并没有改变,改变得是文字的使用,而它的使用主体,是人。那语言呢?不禁心里有了疑问:先有语言,还是有文字?语言真的是无意识的吗.....
骆驼——狮子——赤子,其实是骆驼——狮子骆驼——赤子狮子骆驼 。或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