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在大自然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还说:一根筷子折不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从林县归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不但可以将一盘散沙聚沙成塔,可以引领一个地方发展的方向,而且能够领导人民重整壮丽山河,创造“日月换新天”的人间奇迹!
2018年4月10日,我们抵达林县的那天,红旗渠的总设计师杨贵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太行山悲切,红旗渠呜咽。人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缅怀他们的老书记。媒体上关于杨贵与红旗渠的新闻报道随即大量涌现,为我们全面了解杨贵的先进事迹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据媒体报道,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习近平总书记曾撰文称赞:“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老百姓都由衷地称道:“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没有他,就没有红旗渠,就不会孕育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更没有今日的富美林州。”
杨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但能得到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肯定!还能让他离开一个地方几十年,依然有那么多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怀念他!在林县的短短两天时间,走过蜿蜒曲折的红旗渠,踏访震撼人心的青年洞,攀登雄险奇秀的太行山,一张张当年的黑白照片,一段段动人的修渠故事,让杨贵从久远的历史中向我们缓缓走来,一名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起来。
他是一个始终把人民幸福装在心里的人。林县自古缺水严重。据史料记载,自明正统元年(1436年)至1949年的500多年间,林州就曾发生旱灾100多次。旱灾频发致使林州水贵如油,民生凋敝。1954年5月,时年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面对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老百姓“一生只洗三次脸”的困境。
他是一个怀揣梦想勇于担当的人。当年,杨贵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在县委常委会上首次提出修建红旗渠的宏伟构想,顿时语惊四座,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反对和劝告,他坚决表态,一力担当。他敢想、敢干,身体力行,他始终冲在引漳入林工程的第一线,花了一年多时间,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翻山越岭、调研勘探,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初步完成了红旗渠工程的设计和概算,为浩大工程铸牢基石。
他是一个高瞻远瞩具有战略眼光的人。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跨越山西河南两省,为避免工程建成通水后引起使用纠纷,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杨贵卓有远见地与山西省签订了合同,出钱买下了红旗渠工程的土地使用权。在20世纪60年代,杨贵就具有如此的远见和法治意识,着实让人心生敬佩。
他是一个善集民智勇于纠错的人。在红旗渠修建初期,杨贵充分征求广大老百姓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建议。在具体施工中,杨贵以求真务实、知错就改的风范赢得敬重,对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迅速及时修正完善,并主动承担责任,作出自我批评。盘阳会议就是当时红旗渠工程及时修正错误的重大转折性会议,为后来红旗渠的成功贯通明确了方向。
他是一个廉洁自律以身作则的人。修建红旗渠,历时十年,总投资近7000万元。如巨额的投资,如此浩大的工程,不曾发现一起贪污和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甚至没有一起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事,连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这一切,与杨贵的廉洁自律、以身作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红旗渠的修建历史长河中徜徉,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林州人民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战天斗地的英雄精神,更让人震撼的是杨贵这位优秀共产党员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无穷力量,一种强大的引领百姓前进的力量!在他的带领下,十万百姓拧成一股绳,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的土石总量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在他的引领下,一条绵延上千公里的“人工天河”永远定格在太行山巅,成为一座时代的不朽丰碑。
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是微不足道的,有时候却可能撬起整个地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官一任,可以造福一方!在林县,像杨贵这样的优秀党员干部还有很多:被誉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的谷文昌,带领东山县人民苦干14年,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不怕困难不服输的村党支部书记申保红,带领冯家口村脱贫致富,从“穷典型”变成“明星村”……
鲁迅说,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舍生取义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这是民族的脊梁。在红旗渠,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这种力量的存在,也一次次被震撼、感动和鼓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充分发扬红旗渠精神,带着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深厚情感,坚持尽职尽责、勇敢担当,为新时代的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