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的嘴巴快过我们的头脑,不经思考就说出很多很多的话,但极少能够听进甚至领受他人的话语。在表达欲爆发的时候,往往把一次平等的对谈变为一次小型的演说。有时候会反思,是不是应该少一些表达,多一些感知。我们很容易先入为主的对一件事物发表主观臆断,未把客观的聆听摆在应有的位置。
"日出之前,日落之后,不要做任何决定。"曾经想过,为什么《纸牌屋》里会有这句台词……在夜晚的安全与静谧中,人暂时脱离了外界的束缚,卸下了内心的防备,感性得以尽情流露。但情绪往往起伏不定,甚至来自毫无缘由的臆想与残余的本能涌动。允许自己沉浸在情绪化的浪潮中,会无端损耗掉许多精力。
随着性子的表达也无异于落入这种情绪化的怪圈。对于爱说小话、论人是非的人,我不免惊讶:一个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话要说?只有空洞与触摸不到本质的表达,才会显得冗长、缺乏逻辑并且东拉西扯就可以耗费整个下午。不幸的是,我们身边充斥着这种没营养的表达。
当表达占据了过多的时间,我们就没有精力留给感知,培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最可怕的是由此造成头脑的钝化,长期只会进行琐碎、表面化的表达,无法从与他人的交流中增强逻辑能力,梳理思想,并进行不同观念的碰撞。因此怎么活都感觉轻飘飘的,一天不磨嘴皮子就不舒坦。
适时的沉默,好过无止尽的表达。愿多一些安静与感知,少一些嘈杂与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