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在前,生活在后;
生活在前,理解在后——
也许你会说,很多人不读书也在生活呀,这句话改为“我们应当读书在前,生活在后”是否更好?如此虽对,却并非我意。
的确,很多人辛劳工作,哪有时间读书,但是很多人心中却有一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不是那水中摇摆的浮萍,我们不仅求生存,更要生活。但事实上,多少人被困在生存与生活的边缘,为生活而生存,却止于生存,不是不为幸福奋斗,而只是不相信幸福会来敲响我的大门。
但读书,却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扇大门——它让我们看到,原来世界可以不像我们眼前的这般单调,还可以充满色彩,充满喜、怒、哀、乐。我们读《雾都孤儿》,仿佛就能身处在旧伦敦,去体会生活的艰辛和冒险的刺激,以及最终的幸福。其实世界上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寻找幸福的勇气。读书,让我们行走于大千世界,书中所描绘的一切,或许是我们的希望,或许不是,但至少我们明白了一点——生活可以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去追寻自己向往的生活,而在这种追求之中,我相信终会看清那朦胧,找到最终的幸福。我们读书,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的向往,是因为我们内心充斥着希望,而那希望的生活,必然不是如今的生活。
也许很多人没有机会去读书,但大千世界,何尝又不是书?只要我们去追寻,去发现,便会明白,世间第一本书,本就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我们生活的心。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什么要焚书?朱元璋废除丞相后为什么要兴文字狱?书籍,作为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感悟和思想结晶,他是大千世界的缩影,而不能用任何其他东西来代替,而他也始终游走在我们身边,徘徊不去。人们从来不是真的没有机会读书,正如人类永远不是真的受命运摆布——
人类固然渺小,固然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环境中,禁锢了眼界,也禁锢着思想。但人,是一颗会思想的苇草,因为理想,人超越了自然,而拥有伟大。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继而思考一切可能。在那里,我们的思想是自由的,而自由,成就伟大。
人生来便是弱小,但却在残酷的自然法则下站了起来,只因为人天生就学会了反抗,去与命运做斗争。文字自人类诞生起便一直发展着,而书籍自文字产生时便一直酝酿着。人生而自由,因为我们拥有为自己争取自由的权力。也许,说书籍是人类的武器有些过了,但如果说人类几万年来与命运不屈的斗争有什么记录的话,那边是书籍了。而在这些斗争中,我们或是发现或是创造的,便是我们理想的生活。
我们读书在前,生活在后,不是应当如此,而是本性如此。我们拥有理想和追寻理想的渴望,就像我们睁开眼看见世间第一缕关亮时,我们便不忍心闭上眼望向无尽的黑暗。但曾几何时,我们鲜少读书——
如今已没有了什么封建王权来禁止你读你想读的书籍,可是你是否还记得手指滑过纸张的粗糙之感?
工作不会占据我们所有的时间,只是疲惫间的困意,让我们忘记了生活的本意。我们获取知识,但知识却成了组装自我的说明书,我们努力工作,而所谓的工作,只是一遍遍翻阅那些说明书。今天,我不想谈大人们的迷失,我只是感到深深的悲哀,他们从未失去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只是忘记了追寻理想生活的感觉,而误以为,这就是生活。
阻止人类进步的从来不是自然灾害,而束缚住我们的,也只有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为生活而生存,却止于生存。也许,应该先读读书了。
纲要:思考不读书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看见大千世界。读书意味着人类思想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