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素爱研读历史,把经典历史档案当成金科玉律。前后《出师表》更是中国公文的标准教科书。这按斤来算的中国公文文物——清朝奏折,以及那些名臣们出的个人文集都可以算是《出师表》之外的公文补充读物。将时政公文与当时时事相结合研究,逐字逐句地研究每行文字的言外之意,足以成为写作公文的经典课外阅读教材。官方公文是很重要的历史文献依据,商朝烧制在龟甲上的公文直接证实了商朝的历史。清朝遗留下大批的奏折供后世学者进行研究,众多历史爱好者们从各个角度抽丝剥茧般对这些历史档案进行解读,加上现代化趣味的比喻,出版了不少有趣的历史读物,增加了现代读者对古代史阅读的趣味和不同视角的认知。
我们拐弯抹角说话的传统由来已久,官场往来最甚。此书通过几位晚清绝顶聪明的名臣的书信集来作正面处事范本,并通过历史背景还原当时当事人所身处的环境,让人更好的体会到当事人所写公文的艺术。并将那些稍显逊色的官员的公文当成反面教材一并展现出来。不得不感叹曾文正公,左文襄公,李文忠公不愧为晚清首屈一指的名臣,不但干实事能力出类拔萃,人际关系往来也独领风骚。奈何时代局限,也仅仅是晚清苟延残喘的几针强心剂,药效过后,身体更加垂危。对太平天国的胜利证明清朝在旧有体制中,经过自身的改制还能占据上风。但面对新的世界生存法则,清朝毫无招架之力,李鸿章花半生心血搞洋务,终在中日甲午海战惨败中宣告失败。
清朝前期军事力量主要靠八旗兵,绿营以及地方乡勇。到中晚期时,八旗兵和绿营已经腐败丧失战斗力。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前期战斗溃不成军,不但是清朝军事管理制度的混乱,也是国家武装力量腐化的象征。地方乡勇本不是正规军队,也不在国家编制之内,最终成为清军新军的起点,也是清朝走向灭亡的开始。后人对清朝军事政策研究颇多,结论不一,引《清史稿》卷一百三十《兵志》让大家有个大致的了解:
太宗征藩部,世祖定中原,八旗兵力最强。圣祖平南服,世宗征青海,高宗定西疆,以旗兵为主,而辅之以绿营。仁宗剿教匪,宣宗御外寇,兼用防军,而以乡兵助之。文宗、穆宗先后平粤、捻,湘军初起,淮军继之,而练勇之功始著,至是兵制盖数变矣。
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以“文宗、穆宗先后平粤、捻,湘军初起,淮军继之”为据点展开。湖南,这个培育出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走向地人物地故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作者谭伯牛同为湖南人,对其老乡们的故事颇有兴趣,茶余饭后常与朋友讲湘军的故事,“一日,二君顾我谈得兴起,曰:何不笔之于书,以为纪念。”作者文笔词汇量之大让人叹服,常常羞于自己识字不及,反复查阅字词地意思,对阅读流畅度有一定的干扰。谭伯牛非历史大家,文笔之间并不会拘泥于学术用语,常常引用现代事务比喻古代之事,让人更好理解古代行事规则,如“在朝野热炒之下,竟然连续涨停,托住大市”,“则类似心理素质极好之网虫,从不介意各类用作语气助词的字母缩写”。宜古宜今的词语让人体会到作者的诙谐。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作者从微观角度看历史,从心理人际方面着手,对历史事件做主观推断,就像一位历史侦探一样,分析当事人心理,处于何种外界环境,判断人物的行事动机,颇有宫斗的风采,整本书共分为这几幕剧情“曾国藩与湘军的伏沉史”“湘、楚,淮三军战粤匪”“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恩怨怨”,“两宫皇太后的逆袭”可以作为一幕外传,用来介绍时政的变化。
秉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作者特意用一章节为曾国荃做辩护,澄清历史谣言。这也道出了作者的历史观“后人读史论人,自应看清这种出乎个人私心、近乎政治倾轧的手法,勿为古人所欺。”作者煞费苦心地从每一封奏折,每一封书信中去揣摩当事人的心里与话外之意,为大家抛开宏观地历史评价,从个人心理出发,在作者笔下历史人物是具有七情六欲,有血有肉的活人,但又不是历史小说里那样的戏剧性人物。他们也许光辉万丈,也许遗臭万年,但他们都只不过是作为一个人在当时的历史事态种做出的主观选择。
作者写作此书从“咸丰二年八月,太平军围攻长沙”“在籍丁忧侍郎曾国藩接奉圣旨,命令在乡办理团练”开始写起。作为当今成功学书籍的主要标榜人物,曾国藩的人生可以分为两段,团练前和团练后。道光年间进士,在京为官,显示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官运亨通积攒许多政治经验。但如果只是当个京官就不会有后来的“曾文正公”。
作者将曾国藩当做一个人来研究,一个聪明人,而非成功学的典范。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曾通过自己对时事敏锐的把握,几度在人生低谷时反败为胜。这是一种天赋,常人无法触及,就算是曾国藩亲自教导也无济于事。作为自己的弟弟——曾国荃,曾国藩谆谆教导,倾囊相授,但在官场上还是要帮着弟弟擦屁股,孺子不可教也。 “曾国荃这下倒是老实了,复函检讨得失,‘心气和平,事理通达’,曾国藩赞曰‘大慰大慰’。”这一段让人直叹:好一位兄长,为鲁莽的弟弟煞费苦心。比起成功学,这样的兄弟情更值得后世学习。一个人可以追求自我的成功,但如果丧失了孝悌之情又有什么意思呢?
历史总是告诉我们如果同一时代同时出现两个聪明人,就会成为互为知己的死敌,所谓既生瑜何生亮。另一个聪明人左宗棠同为湖南老乡,比曾国藩小一岁,性格与其完全相反。曾国藩“追求一种不居其名,能行其实的境界”,“左宗棠则一反其道而行之,却也能立德、立功。”被推崇为成功学典范的曾国藩,其为人处世可想而知,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假”。所谓的“假”就是年轻人对老一辈的那种对欲望的克制,做事明推暗就地讥讽。
左宗棠自然就是“真”,三次考试失败后“从此款段出都,不复再踏软红与群儿争道旁苦李矣。”此等人生境界岂是范进之辈所能企及的。左宗棠好骂人,是“著名劣幕”。如果不是太有才华真不知会落得何等地步。同为湖南人,年龄相差一岁,我想左宗棠自然而然地在心中与曾国藩较劲,再加上二人处世哲学的不同,“真”人左宗棠自然看不惯“假”人曾国藩。超过曾国藩可能是左宗棠一生的梦魇,他也确实做到了。不过就算左宗棠有通天的本领也不会想到他今日的名气已经远扬全世界,有中餐馆的地方就必定会有左宗棠。曾、左二人“相期无负平生”。
比起大部的军事研究,政治研究,这一小本的消遣读物给我们带来了历史人性的解读。成功和失败的法则大致看去相差无几。遇事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果断判断又陷鲁莽误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而细节又决定成败,等等。无论你有什么性格都能使你成功,也都将让你走向灭亡。有人如履薄冰,有人畅意恩仇。一时春风得意,一时向隅而泣,人生起起落落平常事也。
撰文:彬孺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