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世界观,想说明的一个事实是世界观是我们个人知识的总和。当我们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的时候,世界观无时无刻不在其中指引着我们去做决定。
那么我们如何去整理我们的知识?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1
归纳法简单的来说就是找规律,从某一些案例或者事物中,总结规律,然后运用规律到实际中,除了问题再补充修订。案例越丰富,涉及的案例越广,总结的规律越可靠。
简单的具体案例:
--- 条件:我养的一只猫A喜欢吃鱼;邻居家的一只猫B喜欢吃鱼;猫C喜欢吃鱼;猫D喜欢吃鱼;……
--- 结论:猫喜欢吃鱼。
而演绎法就是根据规律来推导出后面的结论。
具体案例:
--- 条件:猫喜欢吃鱼;我家养的阿喵是一只猫。
--- 结论:阿喵喜欢吃鱼。
2
说完了定义过后,我们可能需要思考一下我们生活中是怎么去使用这些方法的。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被称为叙述文的六要素,但是没有这六要素就不是记叙文了吗?这六要素怎么来的?(归纳法)
网上经常会说的我研究了100篇爆款文章总结出来的规律
当然还有各个地方的分享,动辄出现一个非常厉害的标题:10年研究泣血奉献的XXX干货,帮你走上XX之路。
这些都是归纳法在生活中人们的使用。但是归纳法有一个本质问题,他永远不能穷举所有的情况,同样的方法A用了成功了,你并不能保证B用了也能成功。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候,原来总结规律的人,可能需要考试修订自己的方法。
3
分享的内容大多都是归纳的内容,我们生活中自己也会去运用归纳。比如你去上班几点起床?刚开始新来的时候你可能每天都去的早,进而多天过后发现平均用时30分钟,慢慢的你求可以踩着铃声进办公室了。
但是有问题的地方在于,如果下雨堵车?你可能就迟到了。于是你归纳的方法就变成正常8点半出发、遇到特殊天气更早点。当然即使这样你还是不能保证一定不迟到,因为会出现临时的交通状况,于是你可能更好的办法就是提前一点出发给一个冗余。你看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用起了归纳法了。
偏见和刻板印象也是归纳法惹出来的。比如我们说东北大汉都是XXXX,可是你自己也知道东北的大汉不会都是这样。你对一个人的评价说这就是个女汉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什么时候都是一副女孩子的形象。
而你得出的这样的结论往往都是归纳法出来的。但是归纳法的问题是,你永远不能穷举所有的情况,而可以肯定的是,你的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其实我刚刚说的都是归纳法的出来的,分享的内容大多都是归纳的内容吗?偏见和刻板印象是归纳法惹出来的吗?我不知不觉中就开始使用归纳法了,而且认为自己归纳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4
那演绎法我们平时怎么用呢?其实很简单,归纳法给我们总结了规律,演绎法就用这些规律就好了。当然我们自己总结的规律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就用起来了而不自知。
如上面总结去公司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那你运用过后就是8点半出门。比如在家做饭的时候,看到菜谱说放盐少许,我相信经过几次过后,你肯定就知道少许是多少了。你会发现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方法你在生活中无处不用。
但是
演绎法的问题在于,你是通过规律来推到出来的行动方法,那么你的规律的靠谱性直接影响你后面得出的结论的正确与否。那规律的靠谱性又是从归纳法中得来的,这似乎又必然是错误的(不能穷举所有情况)。
所以实际生活中我们都是,归纳然后使用,发现问题再归纳,然后再使用,直到不出现错误时候,我们自己会相信这个归纳的结论是靠谱的,且可用的。PS:于是我们可以做个自己归纳的干货分享了。
归纳法和演绎法就说到这里了,这是人们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两种方法,而且不管知道不知道都会不自觉的使用,说明的好处在于,如果你知道了,也切实感觉这两个方法自己在使用,那么也许以后你会多一个心眼,遇到错误了,会去思考自己总结(归纳)的规律出问题了,需要重新更新自己的规律了。要不然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坑上踩上N次。
下次想说一下:干货的危害和知识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