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于29号上映,没赶上,第二天专门抽了空去看——第一是因为口碑还不错(事实上豆瓣的评分一直在提升,截止到三十号下午九点,本片豆瓣评分为7.5分,一个还算不错的分数),其次则是因为好久没去电影院看电影了,想着适当的消遣一下,筛选之后,决定在《侏罗纪世界》和《动物世界》之中选择一部观看,又因为朋友的推荐,最终选择了《动物世界》。
果然也没让我失望。
这些是题外话,我们回到正题。
撇开演员谈电影,《动物世界》开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魔幻,其他什么都没有,就是魔幻。
电影怎么样?
包括一开始出现的尴尬的二次元台词,还有之后小丑在列车上的屠杀,童年记忆与血腥幻想的激情混剪,让我想到了具有强烈MTV风格的大卫芬奇,如果要从他的作品中找出一部与这部新片做对比的话,我想到了《搏击俱乐部》,以及他那极具动感的「湿热」开场。
《搏击俱乐部》里有什么呢?激情的ML,鲜血淋漓的对殴,以及让人找不出头绪的幻想画面,一切都是主观、主动的、甚至可以说是挑衅的动作,它把跃跃欲试的欲望从人的身体中抽出来,狠狠地抽打,意图让他燃烧,让他膨胀——而事实上电影主角也确实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只不过这种欲望是通过他的另一人格来实现的。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头看《动物世界》。
这部电影开头的一系列动作戏码以及激情混剪,都是导演个人风格的展现,在原作中并没有小丑,也没有臆想症的表现(这里并不确定主角是否是精神分裂),这些东西只是导演脑中的创意桥段,也证明了导演想要扩大原作格局的一种突破性的野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
《动物世界》改编自漫画《赌博默示录》,其核心则在于赌:赌钱,也赌命。而围绕着这两者的,则是分分钟都在变化的人心,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赌人心。除此之外,在《动物世界》中,主角陈开司还有一个困难需要克服,就是「臆想症」。
各大营销号已经把这部电影的优缺点挖的差不多了,我就简单猜猜电影中一些未来的走向:关于臆想症的问题,事实上是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创意,在一部勾画人性的推理电影中强调精神疾病,未免有喧宾夺主之嫌。我印象中出现臆想症发作的几处地方,基本上和故事的主线走向并不冲突也不平行,而是独立的占有着电影的某些角落。
比如一开始在游戏厅,郑开司把朋友幻想成长相丑陋的野兽,让我感到莫名奇妙,最初我以为这可能是一部魔幻现实作品,穿插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励志大片,比如《白日梦想家》那样,到后来越来越接近主线的时候,小丑反而出现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这让我感到莫名其妙。唯一和小丑相关联的过去事件,就是主角童年的那次恐怖记忆,一群人突然闯入,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成了他碎片记忆中难以忘却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如此,主角对小丑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才衍生的臆想症状。
包括抵押房产,背景介绍等等杂七杂八的描述,电影开头的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是处在平稳的过度期的,直到Destiny号起航,郑开司登上船的时候,才是真正正片开始的时候。
很多文章已经对电影的结构做了很多有趣的解析,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剧本和原作的角度来说说这部电影的前后两段。正因为电影前段和后段差异性,其实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来自导演本人的一种操控故事的野心。
先来看导演的。
导演眼中的《动物世界》
显然,一部作品——无论是小说也好,漫画也好,甚至是歌剧也好,一旦从一种载体跨越到另一种载体上进行重新演绎的时候,就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故事上的改编。《动物世界》也不例外,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还保留了原作中最精彩也是最烧脑的一个部分,就是赌人心的环节,但是也必须承认,除了这一部分以外,导演还想在电影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无论这个印记是什么,至少证明这部作品是导演的,它姓「导」,在这部电影里则是姓「韩」。和日版电影不一样,也和日版漫画不一样。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些新元素:小丑、精神分裂、追逐戏码、大片视效等等,这些新元素、新技术给予了这部老漫画、老故事新的生命,新的呈现方式,我想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当郑开司被高利贷公司抓住之后企图逃跑的那段幻想片段了。
疯狂的追逐戏码,以及让人肾上腺素水涨船高的逼真特效,都给这部电影增添了许多亮眼的东西,我感觉这部电影最让我满意的还不是这个片段,而是电影对于观众的友好性,在船上赌场中,电影多次利用Real3D技术向观众呈现了发生在角色脑中的推理思路,用图像的方式来让思维更加具象,让我频生好感——从这一点上,我觉得电影的视效足以征服大部分观众,即使是对推理并不感兴趣的观众,也能在这种诱导中进入到剧情之中。
回过头来看的话,还是会发现,其实导演埋下了很多的伏笔,而为了保证推理游戏的完整性,就只好从其他桥段去插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小丑出现在开头,一出现就是杀戮,代表的是一种野性,一种动物最本能的欲望(我想这大概可能是导演为什么会把一只老虎安排在赌场最中间位置的一般解释吧),赌场中出现的小丑代表的一种野性的释放,而在电影的最后,主角凯旋而归的时候,小丑的出现则代表了一种信仰的完成。
他们都伴随这一句话,就是:
该打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该跑的路我也跑到了尽头
我守住了我信的道......
而这句话贯穿了整部电影:开头你看到了小丑,中间发现了小丑,最后理解了小丑,这场赌局的输赢,其实都在小丑一个人身上——这也是韩廷导演的野心的展现,故事核心仍然是推理游戏没错,但是呢,原因却变了,变得不那么单纯的还债了。
而是有多重的原因,包括童年阴影、精神分裂、同胞欺骗、寻回爱情等多种元素桎梏着或激励着主角去赢得这场赌博,我在一开始写文章前还并没有感觉到推理桥段和其他桥段之间的关联性,但是逐渐理解故事的主核心之后,我发现,最终电影还是在导演韩廷的掌控之中的。
但是还是要说,改编力度太大,有些让原作与改编作品中间的关节脱臼了。
我们可以把这次的改编称之为在荆棘林中穿梭的刺猬,两者互不相让,谁也占不到便宜。归根结底来说,这部电影,从导演的角度来看的话,是属于小丑的践行信仰的一次尝试,并且很成功,而同样作为编剧的原作者福本伸行,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想法。
原作者眼中的《动物世界》
相比于导演在电影中放荡不羁(我们其实可以把韩导的《动物世界》看成一种具有个人风格的优秀尝试),原作者福本伸行则更加内敛一些。
选择将一部具有优秀人气的漫画作品搬上大荧幕,本身就是一次冒险的尝试,更何况是改编为真人电影,所冒的风险就更加之大了。如果把韩廷所要讲述的故事看成是一次自我救赎的过程的话,那么福本伸行所要讲述的故事,则是如何让观众更好的融入到卡牌博弈之中去。
稍微细心点的观众可以注意到,本片的编剧有两人,包括导演和作者,两个人一个负责展现,另一个则负责叙说,按照我的猜想的话,故事由福本伸行去叙述——跨国跨语言多人交流、公海背景、利益链条、博弈逻辑、人性发掘等等,这些不仅仅需要演员来演,还需要值得信服的故事来讲述,缺少了任何一点,这个故事都是无法成立的,所以对于推理作品来说,逻辑思路的重要性应该算得上排在第一位的了。
为什么要进入公海?
为什么要在Destiny号上举行这样一场看似毫无意义的游戏?
人物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囚禁在大厅中间的老虎有什么意义?
诸如此类:核心故事你来讲,我负责展现给观众。
总结
此外,除开核心故事的其他段落的长短,其实是由导演自己决定的,开篇三十分钟的过渡让这个故事有了一个让人信服的原因,但是自我感觉还是稍微长了一些。
如果能将电影的总时长缩短一些的话,电影本身的紧凑感会更加实在一些(本片时长132分钟),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把时长压缩在两个小时以内应该是相对来说较适宜的,太长时间的观影会让人产生疲倦,而太短则会使得电影的冲突段落建置的不够完美,韩廷导演在电影中添加进去了几段优秀的动作戏码,有的适合有的不适合,但最终如何取舍还是导演的事情,剧本里的文字展现在荧幕上就完完全全不是之前那么回事了,或许被阉割了也说不定。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去之前记得买好爆米花和可乐,观影之余,不要让自己无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