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记不记得我的那双**鞋放哪了?”
“不就是在阳台那一堆鞋盒里吗?”
“没有啊,那都是你和我爸的鞋啊啊啊啊...”
然后,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到我想找的那双鞋,黄花菜都凉掉了。
自那以后,痛定思痛,我在鞋盒外侧做标记还不行么!于是现在每个鞋盒的外露面都有明确的“产品说明”,整整齐齐的码在一起。取和放完全不需要一顿乱翻腾,怎一个舒心了得。
其实不止鞋子,衣服也是如此。毕竟衣柜容量有限,有些衣服不挂起来 就乱塞乱放,该穿的时候一件也找不着,抓耳挠腮恨不得把衣柜挠穿。
再联想一下,其实,我们看的书,听的课,学的知识,可能有的也是孤单单的被抛弃在大脑深处。待到用时,一脸茫然...
找啥都找不见的苦恼,你有我有全都有啊。
那,能不能像整理鞋盒一样,把各类知识也进行标记分类呢?
【一】
比如说,看过的书。
其实这些年咱们都看了不少书,看完也就撂那了,不甚在意。突然某天写文章,想起某本书里有个观点很合适主题,想完整引用一下,结果,愣是翻腾不到。好吧,引用搁浅。
如果有个大书架,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的摆放多好啊。心理、历史、经济、散文...之后想找什么,一口气随手取来,不费劲。
没有大书架,用小箱子装起也好啊,一个类别装一个箱,跟鞋盒子一样做上标记,光是想,就觉得倍儿美。
【二】
比如说,读书笔记。
灵感之所以为灵感,就是迸发的没有时间 地点 情景限制,也许这一刻过去,下一刻你一度会认为自己失忆了。
尤其,读书时迸发的灵感,最为珍贵。那是我们所读有感而产生的所思所想和文字互动。如果当时把它们能记载下来,心情好了,再做做拓展,或者美化美化,那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读书手账”了啊。
有输入,就得有输出才行,I/O系统才是一个完整的回路。读进去 写出来,和读进去闷着,体验一定不同。如果一本书读完,能再来个大总结就更好了,不知不觉中读书任督二脉就被打通,书中其义自见。
【三】
再比如说,to do list。
“嘿,明天记得交反馈”。“嗨,明天记得去**取衣服”。“哎,明天要把A B C D这些文件全部打印出来”。“后天要去**领书”...
这些,或者不止这些,如果发生在一天里,我90%会遗忘其中某一件。
所以,最保险,就是把它们写下来—— 整一个待办清单。“横纵”出发,全方位无死角覆盖明日“婆婆妈妈”的事。
横—— 将待办事项一一写下来,按一天内事情的重要程度,或时间顺序进行排序,用不同精力完成不同程度的事情。
纵—— 深挖一件特定又略带繁琐的事,从开始到结束。详细记录每一步该做什么,下一步又做什么,毫无偏差,保证完成任务。
List 在手,明日我有。
【四】
这生活中,需要整理总结的,还有很多,每个人的需求也不相同。但我想,一旦经历过“整理”的阶段,就再回不去“不整理”的时代了吧。毕竟,那种舒心,深入心肝脾肺啊。
哦对了,我还很喜欢整理各种烦人的数据线,就把它们全都放在卷筒纸用完后的卷筒内,一根线一个卷;然后在外面写上每根线的来历,整整齐齐摆在一起,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抽屉咯。
书本的整理,便于我们再次翻阅取经;笔记的整理,有助于我们薄弱知识的掌握;清单的整理,利于我们有条不紊的做事;鞋盒、数据线的整理,协助我们享受生活的美好。
总之,有规有矩,有得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