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之前,假导不是诺兰的影迷。《敦刻尔克》之后,假导是。
但凡是个电影爱好者,几乎都对诺兰的新作《敦刻尔克》,期盼了很久。
毕竟有《致命魔术》《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以及《蝙蝠侠》三部曲等作品,先后受到万千影追捧,新作应该也不会太差。
其粉丝,将他与乔布斯比肩,说:诺兰当今世上在乔布斯之后最懂得如何将商业与艺术结合的大师。
可谓众多影迷心中的神了。
总结下诺兰电影最突出的风格,就是玩时间、玩叙事,在台词中找逻辑,然后烧脑烧脑再烧脑。不怕掉粉地说,假导真心不喜欢。
谢天谢地,这一次《敦刻尔克》,诺兰回归初心,终于告别了烧脑谜题电影。
然而,即便是抛弃了烧脑,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看不懂也就罢了,他们竟然义愤填膺地刷恶评,更有甚者直言批判要抵制这部电影。
智商暴露无疑,简直贻笑大方。
有人说,这部电影一点也不好看,原因是没有大场面,没有特效、没有故事..
有人说,电影拍得太烂了,原因是敌方到底是谁?一个德军都没有出现...
还有人说,电影歪曲历史,差评!英军完全被神化了,是给英国洗白吧。
还有一大波说,不如《战狼2》...
额mmmm...你特么在逗我?? ?你真的看懂了?
首先,这不是一场战争片。
按照导演诺兰的原话说,他并没有将Dunkirk作为一部战争片来拍,而是作为一部关于幸存者的电影。敦刻尔克大撤退和二战,在这部电影里并不是故事的核心,而只是给这个故事提供一个背景和舞台。
从《敦刻尔克》开幕第一场“街巷遇袭”开始,夸张的枪声设计:
瞬间便将观众带入了战场的紧张氛围中。撤退,回家,分秒必争。
(如果换做斯皮尔伯格,面对如此狭长的街巷,几个摸索着逃生的士兵,绝对构成血腥杀戮的最佳场景,他老人家一定会在这里延长个10几20分钟。)
沙滩上等候乘船撤退的士兵第一次遭遇敌军空袭的时候,几个远镜头中,人如蝼蚁,士兵们一个个抱头鼠窜。
战斗机轰鸣而过,卧倒的人群声旁炮声响起:
战场上的士兵就如同蝼蚁一样,能不能活下去,自己完全做不了主,全靠运气。
接下来一个多小时,就围绕登船,船被炸,弃船,又上船,船又被炸,再弃船...反反复复,家就在对岸,只想活着回去。
正如诺兰采访过的一个老兵所说,电影中的所有人,从将军到士兵,好像都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好像都事先知道了战争的结果和自己所处的位置;而在真正的战争中,是你并不知道那么多背景,你只是尽全力杀敌,幸存。
到了最后,时常是输是赢都不清楚,还得靠指挥官或者广播来告诉你战斗的结果。并不是像“同志们,八年抗战才过了一半”的传统战争电影那样。
亲历战争的士兵,竟需要别人来告诉他们战役的结果。这让诺兰着迷。
所以,诺兰在电影中故意隐藏了敌人的存在,将视角保持在士兵的层面上。虽不见敌军一兵一卒,但诺兰依然做到了有一种敌人大军紧逼而来的压迫感,以及敦刻尔克大撤退战场上士兵真实的体验:
逃亡,不顾一切的逃亡。
而这逃亡与幸存,不正是敦刻尔克的主题底色吗?所以,这原本就不是一场讲述二战的战争片;所以,这里根本没所谓的大场面和炮火连天的特效。
其次,这场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恐惧就是主角。
残酷的战争背景中,根本就没有主角,更没有英雄故事。
从将军到士兵,并不知道几十年后当人们回顾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将其视作在二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士兵只是不择手段、竭尽全力的想要逃离敦刻尔克海滩,渡过英法海峡,活着回家。
全程躁动令人烦恼不安的声轨,轰到人耳听觉障碍,就如同片中炸弹在战士的身边投下。
这种巨大音障让你“不舒服”,但诺兰不就是希望以此告诉你,战争不是神剧,战争是随时弥漫四周的恐惧和死亡。
说得再具体一点,电影中从那个和男主tommy同伴的法国小哥Gibson,就可见一斑。
法国小哥Gibson从埋葬英军尸体开始,到抬担架送伤兵上船。
再到和tommy救助沉船士兵,在鱼雷击中船后唯一打开上锁的舱门,再到偷偷给上不了救生艇的tommy和Alex暗中送绳,到最后拼命堵水却被活活淹死的“无名氏”。
看到此处,身在恐惧中却依旧渴望「活着」的感觉,真的直击灵魂。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士兵面对恐惧的心理状态,导演诺兰用那场台词最多的戏——十二个人躲在搁浅小船里,表现了出来。
其中,最震撼的莫过于那一句:「是恐惧,是贪婪,是命运,在蹂躏和考验我们。」
所以,生死无常的战争,哪有那么多医疗兵的故事,也没有太多英雄的事迹,更多的就是像《敦刻尔克》中这些小人物对战争的恐惧,对逃出去活下来的渴望。
战争中人如蝼蚁。一次又一次,士兵们当作救命稻草的船,屡次被炸翻。
原本以为先逃出生天的,没想到却比没有登上船的,先丢掉性命。看着士兵们一个个奋不顾身的跳进海里,你没发现,残酷的战争中,根本就没有主角吗?
如果一定要说有,那「恐惧」本身就是主角。
最后,《战狼2》比《敦刻尔克》好看?呵呵!
毋庸置疑,给《敦刻尔克》狂刷恶评的,很大部分都是战狼粉。
这些人认为喜欢战狼,就是中国人民朴素的对美的喜爱,而喜欢《敦刻尔克》则是那些要和人民群众做割离的小布尔乔亚,是跪舔美帝起不来的卖国贼。
假导承认,战狼在商业上,确实是成功的。
片商也把战狼定位为美式动作大片,SO,它自然就不可能是什么影史经典。要不然怎么不见,吹捧战狼的,天天吹它剧本、摄影、特效有业界顶级的质量?
《敦刻尔克》则不同。资深影评人们讨论的是:
诺兰「去人物化」的大胆艺术尝试;少得可怜却直指人性的“你怎么知道涨潮了”“因为尸体都漂回来了”台词经典;还有沉浸式反类型电影的伟大实验。
可以说,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诺兰的《敦刻尔克》是足以载入史册,甚至改变影像语言的杰出作品。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原本就不是靠票房来衡量的。何况票房成绩,诺兰早已经有了。可以说,《敦刻尔克》是诺兰的一部私人化电影,且在镜头、构图、场面等等硬技术上,已经达到了进入电影艺术教科书的地步。
因此,看不懂《敦刻尔克》真的不怪你,但口无遮拦的恶评,只会暴露还未开化的智商。
PS:说《敦刻尔克》给英国人洗白的,可以歇歇了。这电影明明把英军黑出翔。法国小兵扒英军阵亡的士兵的军服,因为英军要先撤,所以穿上冒充英军,这不是在黑英军自私吗?12个士兵躲在搁浅船舱里用枪指着一个法军让他出去给船减重,这也是在黑英军。防波提边英军指挥官在讨论的内容也是优先撤英军,阻击德军的是七万法军电影里也有提到。片中歌颂的,也只是英国平民自发驾船来支援。哪里有给英军洗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