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的父亲曾晳亦是孔子的弟子。曾子以孔子弟子第二位次的身份出现在第四章,足见其在儒家里的地位。曾子和有子一样被视为是有很大儒学建树的大成就者,其言论也自然被视为合道之言,编排在这里,有特别的用意。
“吾日三省吾身”
本章主旨仍是论述“学”,学的含义广大,人的所有行为,乃至起心动念,凡是能增强认知、影响习性的,都属于“学”的范畴。“省”就是“学”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省”又是“醒”的意思,是由蒙昧不明变得清晰明白的认知过程。“吾身”,指自已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省吾身”,目的是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识得更加清晰和明白,能更简明地辨析思想和行为的对与错。“三省”,指从多个方面省,并非单指“忠、信、习”三个方面。“日三省”,日即“学而时习之”之时,日省即每天省、适时省,并非指一天时时要省。省之时,是一样事情完成后之时。“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为得道而学习,需要适时辨析自己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是否合道。
得道前,作为修行之人,时时处于蒙昧不明的状态,一切所思所行皆出于既有的知识和习惯,即“假用”,而非出于道体。假用是否合道,是能否导向得道的根本。所以,修道者凡有所思所行,皆需要以“省吾身”的方式深入辨析,与所知的“合道”的原则相对照,以确定所思所行是否合道。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人谋”是为别人筹划打算。古代不象现在,社会能提供一套现成的“求学、成材、从政”之路。古代贵族的官职都是世袭,而一般民众的从政之路多是先充当贵族的“门客”,作为“谋士”为公子王孙出谋划策,表现得“忠”或有突出才能的,才有可能被王公贵族用作“家臣”,再进一步,才有可能成为国家大臣。在春秋时期,这属于一种正常社会现象,曾子在这里是以这一类人为例,论述一种常见的关系行为“为人谋”。这种行为可以从“门客”扩展到一般人,如家人相谋,族人相谋,乡人相谋,甚至陌生人之间也可能因为某种机缘相谋。“为人谋”也不一定专指“出主意”,凡是按预定要求服务于他人,都可称之为“为人谋”。总之,只要有所谋,就要反省一件事,即是否做到了“忠”。
尽心于人谓之“忠”。“忠”是人心深处的一种坚定意愿,一般不能被外力所改变。如果因任何原因改变了服务他人的预定要求,那就是内心意愿不坚定,就不能称之为“忠”。“忠”还是一种“结果”,即为他人所做的事是否尽了力,是否达到了预定结果。如果没尽力,又没有达到预定结果,就不能称之为“忠”。在“为人谋”的行为中,能从各方面辨析自己是否做到了“忠”,就是“省”。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与朋友交”在古代亦是一种常见社会现象。古代生产力低,社会管理水平也低,不象现在有很多的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古人很容易结交朋友。交友有很多形式,见一面,说上几句话,都可能互称“朋友”。但真正的朋友有一个公认的评定标准,就是“信”。“信”的金文字形为 “”,古文字形为“”,均指人的口,用以指代人说的话。因为人说的话能指代事实,故引申为“真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否则交往就进行不下去。而“朋友”就是交往中总能以“真实”为基础的一类人。既然朋友讲“真实”,衡量对方是否为朋友的标准就是看对方是否“真实”,即是否“信”。反过来也一样,他人把自己当朋友,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他人的朋友,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就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信”。
“传不习乎”
“传”是“学”的一种具体方式,有老师教导的学习行为,均是“传”。老师“传”以后,余下的是学生的“习”。前面说过,儒家之“学”与现代的课堂教学之“学”不一样,现代的“学”是学习纯粹的知识,是学习技能,而儒家的“学”,学的是“做人”,那就涉及方方面面,不但包括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修正人的思想和行为。此处“传”,正是儒家之“学”,强调人的修养,并不是老师教导以后或者学生懂得道理以后就算完成了“学”的任务,而是需要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真正转变“身心”,这就需要“习”的过程。老师“传”后,是否能“习”,以及“习”的情况,是检验“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专事于“学”的弟子,就应当经常反省自己,接受老师所“传”后,是否已“习”,“习”的情况怎样。
“忠、信、习”是曾子根据自身的修道情形而列举的三种行为。“忠、信”与“孝弟”属于同一修道层次,具有相似属性,都是对人与人之间相处行为的定义。“忠”是臣子对君主、下级对上级的一种合道行为,正如“孝”是孩子对长辈的一种合道行为一样。“信”是朋友间相互对待的一种合道行为,也正象“弟”是兄弟间相互对待的一种合道行为一样。同样,“习”是“学”的一种具体操作行为,概括了“孝弟忠信”等各种具体行为方式。本章列举“忠、信、习”三种行为,一是进一步把“孝”的层次扩展、分解,以说明“孝”的层次中具体行为的多样性,即除了“孝、弟”,还有“忠、信”等;二是进一步强调如何“省”,即要深入辨析各种行为是否“合道”。
本篇一开始由孔子立论,由“学”涉及“学习”的三个阶段和“学道”的三个阶段,接着由有子在孔子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论述,由“务本”涉及道的层次和层次间的体用关系,接着再由孔子补充论述“学”的行为问题,涉及对具体关系行为的辨析,接下来则由曾子论述修道阶段的学习方法,即“省身”,涉及对具体关系行为合道与否的进一步辨析。四章下来,既象撒网一样由点到面逐渐展开,又象捕猎一样收拢范围盯住具体目标。一开一合,初见“学”之大象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