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学习紧张,焦虑,甚至反映到生理层面,父母该怎么做?(完美型人格倾向)
梳理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案例,是一个中学生被医生检查为中度焦虑,产生焦虑的时候,会有生理反应,喘不过气,头晕。现在,让孩子吃了抗抑郁抗焦虑的药,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第一个,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线条儿,孩子上学早,小时候和外公外婆妈妈在一起生活的多一点,上学的又早一点,刚上小学的时候,孩子感觉不行,用我们老家话说就是开窍晚,然后到小学的后半段,然后四五六年级又缓发出来极强的能力,能够在一万五千人的拔尖考试中,考进前700名,到初中表现出对于学习节奏的不适应,然后写作业慢,学习感到困难。
然后在往后就表现出极度的焦虑,以及比如说写作业会跑神,孩子会失眠,然后厌学,掉头发,记忆力下降,我们很容易把孩子这些问题,去往心理疾病上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着她这些反应都很反常。
我们又不知道这个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更准确的说,家长老师都没有办法去接受一个这么优秀的孩子,这样一个在小学阶段华美逆袭的孩子,出现这样一个状况,其实孩子,更没有办法接受自己出现这样一个状况。
解读 分析
就这个事儿,孩子的这种不自控的行为,越努力反而会失眠,跑神,厌学记忆力下降,甚至掉头发,就到这样的程度,对孩子而言,这个几乎是孩子的全部,是她存在的支点,可能对父母来讲,意味着一个优生和差生,但是对孩子来讲意味着,几乎所有意义的所在。我看着这个孩子,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这个家长的信息,我真的看了N多遍,每一次都能看到我自己的影子,我小时候用农村人的话说,就是开窍晚,在我家里边被称傻公子,在我们村里面被称为傻孩子。
小学四年级之前,乡里边组织考试,只要我说我要去考试,我们班主任老师的腿都能吓得哆嗦,我也是到五六年级开始往上走。但是那个时候,父母还是觉得不是学习这块料,然后给送到了林州市业余体校,结果到业余体校,在那样一个学习不好的群体当中,我跟这个孩子很相似,到小学最后阶段开始往上走,就是开窍很晚,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是一直考第一名,到初中二年级,开始焦虑,记忆力下降,开始失眠,睡不着觉,然后经常跑神,跟这个孩子太像了,我的学生生涯好像不是最好的,经常就是很差的,不是正数第一名,往往是倒数。而这一路走过来,一直对自己要求很高,特别特别想好,而且特别渴望有人能相信自己,有人能支持自己的梦想,从这个孩子身上,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然,我讲我这一段,也希望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杨老师能走到现在,你们家的孩子也一定能,只是我们俩当时吃的药不同,你的孩子吃抗抑郁抗焦虑的药,我那个时候喝的是太阳神口服液,吃中药。我们一方面想了解一下怎么办,一方面也是要知道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看一下这个家庭:
第一,姥爷,也就外公是高级工程师,奶奶是教师,妈妈是搞财务的,爸爸的具体工作是什么不知道,只是看到爸爸心情不好,脾气不好,原来在一个外企工作,后来对于现在的环境不满意。这样的家庭,会让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偏理性,做教师的高级工程师的,然后生出来的女儿,又是做财务,这样的教育构成,结构构成,它是一个更偏向于实用主义,钢筋水泥般的这样的结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会铁少一些感性的东西,缺少一些教育审美。
第二,就是我们父母当中一定有人有完美型人格倾向,对孩子有极高的要求。孩子要想取悦父母,在这样的家庭里面太难了,我们永远对孩子有高的要求,孩子永远无法满足爸爸妈妈的期望。我已经进步了,我们还希望她更好,孩子已经更好了,还希望她更好,孩子已经竭尽全力做到她所能做到的最好了,我们还希望她再好一点。这种孩子取悦父母很难,孩子完成自我定义,我们都知道,是通过取悦父母完成自我定义的。
就像蒙台梭利毕其一生,对于研究儿童的早期教育,给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蒙台梭利一直到临死的时候,还搞不明白一个事,小孩刚生出来,背景知识为零,他是怎么去理解事物的?又是怎么来感知和理解自己呢?后来蒙台梭利没想明白这个事就去世了。蒙台梭利说这是上帝的旨意,人的理解力依靠背景知识,但好像似乎对小孩儿,就不太适用,他背景知识为零,他也能开始能理解这个世界。
那么在蒙台梭利之后,我们随着对于儿童的研究,尤其是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我们慢慢发现,孩子他压根儿不需要背景知识,他不像成年人这样依靠你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来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定义自己,不是这样的,他是靠什么呢?靠取悦父母。
小孩靠取悦父母去定义自己的,靠游戏和模仿去学习,靠取悦父母去产生理解,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所以在孩子眼里边,所谓的对错就是看能不能让爸爸妈妈高兴,如果能让妈妈高兴,能取悦妈妈,好,对孩子而言这个事是有意义的,因为我能取悦我的妈妈,我能让我的妈妈开心。它是有正面意义的,如果这个事我没有办法让妈妈开心。在孩子而言,她是没有意义或者有负面意义的。我在深耕一班,其实讲过这个话题,在深耕六班还会讲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完美型人格倾向,完美型人格家庭,我们怎么去养育我们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太可怜了,这种人格倾向放到他们身上,绝对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在成年人身上还好,只是一种性格,但是放到孩子身上,会给孩子的成长真的造成我们难以想象的这种压力和后果,这个对生命太折磨,太摧残了。
我真的再说一遍,我心疼这个孩子,就像心疼我自己一样,我真的心疼她,可怜这个孩子。我专门在深耕六班加了这一节,我一定把它深度解读明白,我希望少一些这样的孩子出现,让孩子成为孩子,这种小孩儿取悦父母就难!
她要想通过取悦父母,去完成自我定义,在这么难的情况下,我做什么样的事,都没有办法让爸爸妈妈高兴,都没有办法让爸爸妈妈满意,都没有办法让外公外婆满意,这个我已经尽力了。那么孩子的归因是什么?是怎么解释和理解的?她所有的归因只有一个,就是我不够好。这是第一个暗示就是你不够好,孩子我不够好。第一个取悦父母困难,这是我们所有为人子女,我们毕生要去完成的任务。其实我们到了成年人,这个动机依然在,我们的需要还在,我们成年人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报喜不报忧。依然渴望取悦我们的爸爸妈妈。你想一下,就成年人而言,这个已经不是我们唯一的去定义自己的手段,但这个情结还在,对孩子而言,这个可是她唯一去定义自己,理解自己的手段。所以当对孩子有高期望高要求,当我们成年人有不自主不自觉,无意识的完美型倾向时,就会让孩子有这样的暗示,第一个就是你不够好。
这里边妈妈谈到了爸爸回来之后心情不好,其实爸爸直接指责,爸爸是直接说,会羞辱孩子,会嫌弃孩子慢,小孩子做事迷糊,然后直接告诉孩子你长大了也好不了,这是直接强化你不够好,其实妈妈和外公,这里边更多的教育方式,是包办和控制,什么都替孩子干,你只要学习就行,这是一方面,包办孩子所有的事,另外一个是控制孩子的行为。
那么你为什么都替她干呢?你为什么要控制她所有的行为呢?这里边的就进行了第二次暗示,什么样的人需要包办,我所有的事情替你干,你只要学就行了。什么样的孩子需要控制?你不够好,我们用行为,反证和暗示了这个孩子,你真的不够好。
这跟爸爸直接表达是一个意思,我在这儿,需要替这个爸爸说一句相对公正的话,爸爸吵孩子说孩子是直说,就是你迷糊,你笨,慢,长大也好不了,说了就说了,他是直接说出来的。那么这种暗示的力量比直说要至少强大十倍。暗示是每一天都在进行的,每一个动作里都在进行的,爸爸可能说了十次,我们可能说了1千次1万次。
沟通有两种,一种直接通过语言,语气,表情来沟通;一种是非语言的沟通,其实都是在诉说,它会导致这个孩子,在这样的教养环境里,始终认为自己不够好,我不好,我不行,她要诠释自己,会牵扯到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如果安全感不足,孩子可能会有小动作,爱动,会导致她有一些先天性的心智结构,注意力不集中,孤独,敏感,还有一个叫存在感,就是我为什么而存在?孩子虽然不会去像成年人这样,思考这样的哲学命题和终极意义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我与谁同行?她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她必须解释她为什么而存在?这是人之所以称其为人,你之所以是一个存在物,有机存在物,必然要做的一个事,如果这个工作完不成,人是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的。
我们前面的导学课里面,答疑课里面,其实都讲过了,讲过几例,无论成年人身上还是孩子身上,当我无法完成这个解释工作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活的没意思,没存在感。这个孩子她存在的支点,就是做事把事做好,而且永不止境,我只有把事做好了,我才能到解释我是谁,我才是个有意义的存在,我才值得存在,孩子所有诠释自己意义和价值的支点,是通过学习通过做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容易内化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就跟你的骨头架子一样,容易往人格方面内化,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天意识到这个事了,你不再去高要求他了,也不再对她进行这样的暗示了,你发现我们不要求了,她不行,孩子对自己还有极高的要求,来自外界的要求,孩子还可以进行懈怠,磨洋工,情绪对抗,有很多这种缓冲法可以进行缓冲,不至于直接冲撞到他的核心价值,那么当她自己内化成那种人格倾向,她就失去了这种缓冲,不是外界给她的压力,过高的要求产生过高的压力是自己给自己的,这个孩子已经像橡皮筋一样,已经拉到极限了,我依然没有办法去完成希望,依然没有办法去接纳我自己。
方向
第一,这里边的三个暗示特别重要,一,就是我们本身,可能爸爸妈妈家人这种我们对孩子的教养之类完美型人格倾向,对孩子高的期望高的要求,二,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控制包办这个过程里,对孩子的这种暗示,三,就像爸爸直接讲慢迷糊这个,长大了也好不了,也不行,孩子想长大了想造飞机,爸爸就告诉他,眼前的事都做不好,还造什么飞机?
这些包办暗示,会让孩子承受很大的压力,就是她必然往人格化这个方向上走。你再看一下孩子的行为,写字儿写的像字帖一样,你再回头看一下就能豁然开朗了,为什么写字儿写的像字帖一样呢?就是总觉得自己写的不够好。为什么写作业慢呢?害怕自己做不好,写不好,为什么学数学感到困难?我们可能在辅导的数学上面,比如说,外公数学好,有外婆教数学的,或者有妈妈是数学老师,就这一类的,不仅仅数学,就辅导他数学的人,会让她在学科上形成很多错误的信念和观念,她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然后更加害怕学不好,孩子学数学的时候不会做的题,为什么不能空着呢?因为她心里边这个坎过不去,他必须把它做出来,而且孩子在写作业做题的时候,正确率超高,就是慢。这简直就是说我呢,还连续几次,孩子的名字和差生上黑板,对孩子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开网课不能按时交作业,就是慢,有畏难情绪,这个橡皮筋就已经拉到极限了。但是,这个孩子还要拉,还不够,还要继续拉升,一,樣皮筋就没弹性了,长期这么拉,没弹性,这个弹性空间就很小了。二,再拉橡皮筋就断了。
这样生理上的反应,就是提示学习者,提示承受压力的这个人,再这么拉,这个橡皮筋断了,它是一种警报一个信号,你再这么下去会发生什么?那么,我们为了增加它的弹性,就吃药,要通过吃抗抑郁的药,通过吃抗焦虑的药,干嘛?接着拉,为了让孩子适应学习,适应环境,然后接着再拉点,增加它的弹性,接着在拉。 这是一个方向,好好想一下,这样我们就太邪恶了。
第二,就是保护孩子,不建议孩子一直持续的吃药,持续地吃药,对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都会有影响,而且不利于她可持续。
如果你说这事,就活不下去了,整宿整宿地就睡不着觉,我们吃点儿药缓解一下。但是能离开药就离开药,能通过其他方式去缓解,就通过其他方式去缓解,其实她身体早就报警了,一直持续在报警,她才会觉得头晕恶心记忆力下降,写作业跑神,而且所有的行为都是不自控的,总失眠,这个都是典型的脑神经衰弱,这个是这个孩子,我们对这个事的一个分析,你说怎么办呢?就这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我相信爸爸妈妈,就以我们的背景知识,我们是工程师老师学财务的,我想这也是一个高职分子家庭,应该能知道方向。
我这有几个建议,就关于有孤独,焦虑,完美型人格倾向,包括一考试就紧张,这个孩子这个家庭很典型,它的成因也很复杂,我会在深耕六班的课程里边,重点梳理这个事,我们今天的案例分析只针对这一个家庭,不是普适性的,只针对这一个,这个是完美型人格倾向个家庭会导致这样,但是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也会导致孩子这样。
建议:
第一,建议爸爸妈妈,甚至和孩子一起,有时间听一听,扩大一下自己的背景知识,除了听我的答疑,要想补充更多的背景知识,找到更多的方向。可以听一听深耕5班,我在深耕5班第5课讲过几个话题,一个《我有一盏明灯》,这个孩子反复谈到了他的梦想,在这里,孩子的梦想对他意味着特殊的意义。第11课《读点没用的书》,第一层含义是,怎么读书,把书读好;第二层含义,孩子每天都得面临学习,我们在身心方面,怎么跟这种学习,跟你的学习生活和谐一致。深耕五班第20讲《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处世哲学。我首先推荐的这些,我们先去扩大一下自己的背景知识,先听一下。然后深耕6班讲到完美型人格倾向,这一块,我建议跟一跟听一听,因为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是,我们看见问题很容易,看透本质特别难。即使你有强大的理性能力,还会遭遇一个立场问题。
第二个,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一定在学习和这个人面前必须做出了选择的话,先保住人。我初二结束的时候,其实是休养了一年,就是就是治病。跟你们家孩子出现的问题一模一样,整个休养了一年,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昨天有个家长找我做咨询,我跟两个家长讲了这句话。而且这种孩子,你压根儿就不用对他有什么要求,他本身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就很高,导致她这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压过高。
对这类孩子的这种他最艰难的时期,初二,初三,高一,这是她人生最难的三年,进入一个更高级的竞争环境里面,她对自己会有极高的要求,她在这种环境里边,那种高要求高内压,会产生高的焦虑,高的焦虑会产生高的恐惧。她就像电池一样,大家都充满了100个单位的电去学习了,而且大家80%的电都用到学习上去了,这类孩子,她自己就把他的电消耗掉了50%到60%,没有用到学习上,这种高的情绪反应,高的压力反应,高的焦虑反应,甚至有生理反应。
那么她就自己把电给耗了,就像电池一样,工作时微微发热,我能损耗10%,5%就行了,她是高发热,自己耗掉50一60%,剩下来的能量就不多了,所以,她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导致疲累,导致其中效率大大降低,然后再加上这种自己高要求,什么事都想做好,做的慢。她有俩极端,要么我得最好。要么,就是在我认为我不能胜任,一再受挫的地方,我宁可不做,退出来,很容易走入俩极端。这就是二个,如果必须做选择,要选择人,让他从这种压力环境里面退出来,先保住人。
第三个,药能断就断,如果我必须又得学习又得吃药,我就建议不学习,先停药,这个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未来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能靠药去维持学习,这真的要命了。
第四个,我建议带着孩子适量的运动。
第五个,我建议倾听孩子,引导孩子诉说,哪怕她哭喊,就是说把它内在的压力释放出来。
第六个,爸爸妈妈注意力焦点要盯到过程上不在盯结果了,强化孩子做事的过程,欣赏孩子做事的过程不要强化结果。
第七个,就是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问题的,快乐的,幸福的环境。家里边的关系得调整。
第八个,也是最难的,我们自身带的这种人格倾向,我们自身对自己这种高要求。尤其是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人家已经尽力了,老人真的已经尽力了,尤其是爸爸妈妈,我们需要为了孩子花点儿时间,让自己学会什么真正的柔软,你的生命得柔软下来,像水一样,我在这儿,是给家长的一个建议,在生活方面建议孩子多喝水,然后以素食为主,就多吃点儿素食,减轻她的身体压力,生活尽可能规律,作息规律,让孩子的生活进入一个匀速状态。好像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孩子应该能调整过来。我讲的这些东西,有治标的,有治本的,关于治本的怎么治,怎么整,我们还需要努力,甚至作为我们一个很长时间的目标去调整自己,这种非语言沟通会一直存在,而且,有机会得让孩子了解一下,如果孩子已经内化人格性格的一部分,我们就需要去慢慢扩大孩子的背景知识,让她认识她。有些东西是可以修正的,有些东西,会融到孩子的生命和血液当中,你没有办法给她修正,能修正的部分全力以赴,修正不了的,去认识它了解它不要恐惧它。
最后一个,就是我看孩子写的,在最后妈妈写了一段话,这个对孩子而言,要保全他的梦想,你在保护他的梦想的时候,你就保护了孩子的心灵。
一个善良的纯洁的,一心渴望取悦爸爸妈妈的,一心渴望满怀希望奔向未来的这样的一个心灵,孩子说了一句话,妈妈你们就说,我长大一定能当科研人员,我知道我的资质不一定好,但我绝对是一个志向很高的孩子,只要你们把我的梦想捧上天,我一定会飞起来的。
这个孩子多么渴望成为制造飞机的科研人员啊!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她没有办法变成小鸟,但是她愿意制造更多的自由的意象,我没有办法变成飞机,我没有办法有翅膀,她里边投射的是一个生命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现在生活的那深深的厌恶和窒息。
这是一个生命,当她什么都抓不住的时候,当她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当她什么都改不了的时候,这是上帝给孩子开的一扇窗户,她能借由这个梦想来保全自己,我还有希望,我值得为这样的梦想而存在,我值得为这样的梦想而努力,去奋斗,当我透不过气来的时候,我想想,我将来会去制造飞机,我会成为这样的科研人员。想一想,都能缓解很多,想一想,都能幸福很多。不要去破坏孩子的梦想,孩子讲的这段话真的让人心酸。我今天关于这个案例的导读就这么多,希望通过这样的案例,给我们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孩子能够带来一些警醒和启发。
我刚才讲的这几个方法,我建议爸爸妈妈认真的思考一下,我这边说的容易,实际上去做起来,这里边会有一些很有难度的东西,但是再难,它是大路是正路,是一个方向,不强迫我们一定怎么样,但是请求一个事,一定善待这个孩子。善她的梦想,保护好她的梦想。我也不期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做到,都能够去做到,但我绝对相信所有的爸爸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在我们后边的课程里,我希望把这个话题认真的谈一谈,我给大家做一些辅导,因为它太重要太重要了,我这两年遇到的有多少在全校考前几名的。甚至被认为天之娇子的孩子。因为这个原因辍学休学在家,甚至有的孩子已经考上了,比如国防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像一些很优秀的到名校,因为这个原因休学,退学了,如果各位你们能像你们的教育顾问,像汪莉老师张飞亮老师赵亮老师像我们这样,见过这么多孩子,在这儿折翅,梦想在这夭折,你见一个两个,还好你见的多了,就会很心痛很心痛,不应该这样。我今天的课到这儿就结束。
我们今天晚上是深耕六班第3课的配套辅导,学不进,学不会,我在这个部分的给大家谈了,他的原理和机制以及这些经历些概念修复,而且引进了一些概念,所以有些家长听了会很费劲。有家长一听就明白了,这个跟你的背景知识有一定关系,但是不是主要的,一般我们一听没听明白的,甚至听着特别难的,那就要回忆一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偏向于理性还是更偏向于感性,对第三讲要去理解它。必须要通过感情的东西,去理解和修复这些概念。晚上,我就把所有的谜团给大家解开。但是你要在深耕三班的基础上,在修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去理解,地基没有打好,理解不成,那么你在后边,我晚上辅导到具体的案例,讲到具体的原因和做法的时候,那我们可能理解还会理解歪。
所以听生根六班第三讲,一定先把它听一听,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把作业写一写,我昨天几乎把所有的大家的作业全看了,有一部分人是真理解了,不代表他比你强,这里边有一部分人是跟他早期的经历有关系;一部分人还在迷茫,不管理解还是没有理解,就无原则和无条件,他既然能做一个普适性的困惑,他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别把他想的那么简单,就能把这个事整明白。它是一个普遍的一个困惑和问题,困住了很多人,很多人在这儿栽跟头了。
我们今天早上的早答应和案例分析就到这儿结束,谢谢你们的收听,谢谢你们的耐心,谢谢你们的支持和信任,再见。